个贷不良资产专题(一)
云阿云智库•银行课题组
编者按:本专题由《1014亿! 个贷不良持续狂飙》、《260亿!捷信清仓个贷不良》、《不到一折!拿下61.4亿不良资产》、《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规模激增547.67%,什么信号?》和《捷信消金近170亿不良资产包 7.38亿拍卖!》四篇组成,全文8300字,由云阿云智库•银行课题组资料整理。
共性关键词——
万亿级市场爆发式增长
个贷不良转让规模持续攀升,2023 年成交 965.3 亿元,2024 年挂牌突破千亿,同比增速超 400%。消金公司加速出表,捷信、蚂蚁等机构批量甩卖百亿级不良资产包,折扣率低至 1-4%,形成 “坏账清仓潮”。股份制银行主导供给端,平安、华夏等机构出包规模占比超 80%,市场呈现多极化但集中度较高的格局。
AMC 深度参与与处置困境并存
地方 AMC 成为收购主力,辽宁富安、浙商资产等头部机构累计受让超 300 亿元,但半数 AMC 收购规模不足 10 亿,两极分化明显。处置手段受限:司法诉讼成本高、批量诉讼被限制,电催监管趋严,分布式保全和调解成新趋势。资产包质量参差不齐,逾期超 90 天的损失类贷款占比高,部分机构尝试将处置前移至逾期 83 天即转让。
行业规范化与风险挑战
不良认定标准不统一,部分消金公司将逾期 60 天计入不良,而监管要求为 90 天,亟待标准化。资产定价机制不成熟,折扣率依赖预期回收现金折现,缺乏客观评估体系。政策扩容(如第二批试点)释放活力,但供需失衡、回收周期拉长等问题凸显,需完善配套司法和征信基础设施。
1014亿! 个贷不良持续狂飙
截至上周五,本年度在银登中心挂牌的个贷不良包达373期,累计挂牌债转本息突破1014亿元,再度跨越千亿大关!
年度挂牌规模超千亿
自2021年个贷不良批量转让试点实施以来,个贷不良转让交易规模持续增长有目共睹。回顾市场,2021年银登中心全年成交45单个贷不良资产包,未偿本金合计17.73亿元,本息合计47亿元。2022年,个贷不良包累计在银登中心挂牌104单,成交86单,未偿本金合计57.18亿元,未偿本息合计175.70亿元。2023年,银登中心个贷不良批量转让成交390单,成交本息规模达到965.3亿元,距离千亿市场仅一步之遥。
2024年个贷市场保持高速增长,仅上半年银登中心个贷不良批量转让成交135单,成交本息规模达到32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7%。而且,从目前银登中心挂牌的公告来看,个贷不良批转的规模将实现更大突破。
其中截至9月20日,银登中心个贷不良包挂牌规模已突破千亿。在本年度已挂牌的373期个贷不良资产包中,挂牌本金规模达到573.89亿元,本息达到1014亿元,突破千亿的时间线较去年提前了3个月。而且值得注意到是,当前统计数据还未包含银登外的交易数据,比如6月市场中热议的捷信260亿的超级大包。
供给机构持续活跃
从供给数据看,2024年参与挂牌个贷不良资产包的供给机构有49家,主要以股份制银行为主、其他机构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在已开户的12家股份制银行中,今年有8家机构参与挂牌批转个贷不良包,累计批转的本息规模达到675.5亿元,位居各出包机构类型中的榜首。
其次,消金机构总计有26家在银登开户批转个贷不良账户,有13家参与挂牌转让,且本息规模到达到188.85亿元。另有有7家城市商业银行挂牌规模达到92.37亿元。此外,2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9家农村中小型银行也均参与个贷不良包的挂牌批转。
出包规模top10的机构中,平安银行仍然是位居榜一,但是出包占比下降明显。今年以来平安累计挂牌89期,批转的本金规模达到86.74亿元,本息规模达249.75亿元,占比较去年下降了30%。其次,华夏银行本年挂牌未偿本金规模72.91亿元,本息规模165.4亿元。光大银行位列第三,挂牌本金规模94.42亿元,本息规模达到111.82亿元。此外中银消金、民生银行、招联消金、上海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均位列本年度挂牌出包机构的规模前十。
具体来看,在个贷不良市场中挂牌出包规模位列前十的机构中,其挂牌批转的本息规模在本年度全部机构挂牌出包规模的86%左右,集中度虽然还是较高,但单个机构最高占比不超过25%。可见,个贷不良出包市场格局已逐步过渡到多家机构主导的多极化且充满活力的态势。
供需或失衡 处置成头等大事
在收购端,今年已公开的转让结果暂时还不多,但粗略估计今年累计超过10家AMC参与个贷不良资产包的收购,主要是辽宁富安、滨海正信、北京国通、昆朋资产、重庆富城等一些市场的老面孔,另外如兴业资管、国瑞金资等也开始试探性参与。
而从市场历年收购情况来看,根据已公布的400多期转让公告结果,已超39家AMC参与了个贷不良业务。其中辽宁富安在银登中信收购资产达320亿左右,远超其他的AMC机构。其次是浙商资产,其加上2023年收购的捷信2期,规模在178亿以上。海德资产、广州资产、滨海正信、北京国通均在50-80亿之间。不过也有半数以上的AMC收购规模不足10亿,两级分化较为明显。
整体来看,以当前的增势,个贷不良供给市场非常值得期待,包括我们此前提到国有六大行等出包量都有非常明显的提升。而且随着时间即将进入四季度,年末作为历年银行出包的高峰期,各大银行机构压降不良的需求更为迫切,本年度个贷不良市场或有望达到1500亿以上的供给量。
当然,随着市场规模的激增,当期资产处置积累的问题也在逐渐显现。比如当前市场中资产回收周期逐步拉长以及一些前期兴趣较大的机构开始减少了个贷不良包的收购等。因此,如何更好缓解处置问题,也将成为了市场接下来的一道亟须待解的难题。
260亿!捷信清仓个贷不良
花落谁家?
近日,来自于捷信消金一个本金规模高达260亿的资产包即将转让的消息在个贷不良市场上引起广泛关注。该资产包规模不仅刷新了个贷不良转让历史纪录,也意味着捷信消金完成清仓表外业务,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资产包最终花落谁家?回收率又如何?
两家地方AMC或有意拿下
据了解,该资产包报价约20亿,且不会在银登中心挂牌公开挂牌。巨额的投资不仅考验着地方AMC的资金实力,更对其个贷团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调、估值、测算回收率……所以该资产包已经从去年年底折腾到现在。
不良资产头条获悉,目前已有两家地方AMC意向接盘。其中一位为捷信消金的老主顾。
早在2021年上半年,捷信消金就出让过一个规模108亿的资产包,其中浙商资产拿下86亿,平安普惠拿下22亿。2023年8月,关于这个资产包,浙商资产与捷信消金不良在银登中心走了程序,“领结婚证”,表现为捷信本息合计170亿的资产包定向转让给浙商资产。按照7.38亿的起始价来看,这笔投资几乎消耗了其半年的净利润。如果此次再拿下这个260亿的资产包,其手中的个贷不良规模应该可以超过辽宁富安。
据不良资产头条数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10日,辽宁富安公开渠道共计拿下了157个资产包,本金总额96.96亿,债权总额194.6亿,市场规模和影响力遥遥领先。
而意向拿包的另外一家地方AMC,其拥有着强大的专业团队,在非公开市场动作频频。之所以不在公开市场拿包,不良资产头条猜测,是因为当下的公开渠道的个贷不良成交价格太高。
260亿资产包回收率几何?
捷信消金作为昔日中国消金市场巨头,因公司内部生变,于2021年全面停止新增业务。截至2019年,总资产1045.36亿元,不良率的官方数据是4%。由于要退出中国市场,捷信消金这几年陆陆续续对不良资产进行了核销与转让。从2017年至2020年,合计核销390.76亿元。
2017年,核销49亿元
2018年,核销109亿元
2019年,核销119.91亿元
2020年,核销112.85亿元
转让方面,此前捷信也有过几百亿规模的转出,而如今这笔260亿本金的应该是其表外业务的最后一笔。
这个资产包回收率几何,业内也有争议。有观点认为会比2023年那笔170亿的情况好一些。因为这几年捷信对不良的管理比较松懈,所以资产包还有很大的回收价值可以挖掘。但也有观点认为,资产包并不“肥”,回收率会比较一般。
市场或迎来爆发
个贷不良试点已经施行了三年。而2023年的批量转让业务成交规模达到965.3亿元,较2022全年增长了449.40%,迎来爆发式增长。
不良资产头条数据显示:2023年单个个贷资产包的平均规模1.3亿元,比2022年翻了一番,即使去掉捷信170亿的大包,资产包平均价格是966万元。意味着投资个贷不良,初始资金是千万级别,比2022年翻番。
值得注意的是,个贷不良转让大户们,比如招商银行等,还尚未大规模出包。此外,信用卡不良、汽车不良转让规模与市场规模相比九牛一毛。
2023年股份制银行与地方银行出包情况
业内预计,今年试点会对转让再次扩容。如此看来,个贷不良万亿级的市场即将正式开闸。
根据银登中心公布的数据,2023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规模达到965.3亿元,较2022全年增长了449.40%。
投资热潮掀起 处置依然是难题
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特殊资产组咨询服务合伙人胡雪梅表示,目前个贷市场已经非常的成熟,成熟的表现首先是没有高价包,大家也不会高价拿包,其次,投资人思路清晰,准备充足,会向银行要一些数据支持。
此外,非持牌的投资人对个贷的热情也日益高涨,且掌控力越来越强。但是司法处置环境并不太乐观,日前最高院有文件下发,其中规定以网络平台方式订立的金融产品合同约定债权受让方等合同签订时不确定的第三方住所地作为管辖连接点,当事人主张以此确定管辖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也就是说,走批量诉讼的处置之路被堵死,那分散诉讼的成本之高,恐怕会让投资机构、服务商直接放弃法诉之路。个贷不良处置另外一个重要方式还剩下电催,众所周知催收机构目前处在一个非常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催收方式、催收时间甚至说话态度都有限制,所以电催的效果也非常一般,加之催收机构数量减少,最终会导致个贷不良处置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来进行。
分布式的诉前保全、司法调解或是一个趋势。
不到一折!拿下61.4亿不良资产
有折扣即有空间,这是不良资产从业人员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但相较于如今传统的公司信贷不良市场,因银行货源匮乏.AMC竞争激烈,以至于市场成交价动辄五毛,甚至七毛八毛。
加之市场民营参与者信心不足,经济低迷债务企业无力复苏。债务企业化债成本高昂,也随即造成整个市场参与热度骤减。
但相较于传统对公不良,令人惊讶的是,却有另外一个赛道却在悄然崛起,相关参与群体热情高涨。
其展现形态为:个人经营性贷款、小微型企业贷款、小微企业主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贷款所属行业为批发和零售业。
其转让形式为:不良资产包收益权转让。
同时也区别于个人消费不良包(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不同于信贷资产转让),非持牌AMC也可参与竞价收购(需自银登网开设账户)。
近期即如:前不久的网商银行“关于汇微2023年第三期不良资产收益权”在银登中心挂牌转让的通知及成交公告显示:
该资产包共有255174户借款企业(人),资产包原始金额(即本息)合计:41.96亿元,贷款五级分类为损失类。
其贷款种类即为:个体工商户贷款、小微企业主贷款、微型企业贷款、小型企业贷款、其他个人经营性贷款。
最终以3.38亿元转让给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也就是说,上海国际信托以不到1折的价格拿下了网商贷的个人经营性不良资产包。
而在此前3月/10月,上海国际信托同样1.81亿/0.70亿分批次收购了原始金额分别为11.43亿/8亿的不良资产包。合计以5.89亿元的价格转让了合计61.4亿元不良资产包。整体转让的价格也是远远不到1折。
同时这也是,市场对于小微型企业不良资产的容忍价格,空户嘛就是这么便宜。
也就是说,在如此情况下,该批次的小微企业在面临债务危机无力经营时,将存在着较低成本化解自身债务的可能性。
即使是对于资产包品类皆为无抵押空户的情况下,倘若其中若存在较高比例的企业主及小微企业愿意化解企业自身债务的情况下,也将具备较高的受偿空间。
这样对于收购机构及债务企业,都将是较为完美的结尾。
这也是为什么,在该资产包信息公开时,对于市场参与者热情高涨的背后原因。
因为有需求.有空间.也有动力!
当然对于以上种种,皆并非赞成债务企业逃废债,而是在目前经济低迷时刻,需要相关银行合理让利,在参与者多方共赢的情况下,适当的降低中小微企业负债水平。
或许这样,中国的经济将走的更远更健康。
坏账包袱“清仓”加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规模激增547.67%,什么信号?
宋亦桐 云阿云智库•银行课题组
最新的不良贷款转让数据“出炉”,7月9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日,银登中心发布了《2024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明显提速,挂牌量和挂牌业务规模环比出现大幅增长,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成交业务规模更是激增547.67%,在分析人士看来,今年二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领域显示出较高的市场活跃度和投资吸引力,从整体市场表现来看,今年下半年出清“包袱”仍将进一步提速。
挂牌量和成交量“双增”
2024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明显提速,从银登中心发布的数据来看,挂牌量和挂牌业务规模均较一季度环比出现大幅增长。
从挂牌总体情况来看,2024年二季度,银登中心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项目数为205单,相较一季度的65单环比增长215.38%,增加超两倍;挂牌业务规模为464.9亿元,相较一季度的158.6亿元环比增长193.13%。
业务成交总体情况也呈现增长态势,今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成交项目数为157单,成交业务规模为356.1亿元,环比一季度分别增长196.23%、140.12%。
在批量个人业务成交统计方面,数据显示,二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量大幅增长,挂牌107单,成交业务规模278.5亿元,分别环比增长282.14%、547.67%。在不同项目规模下,信用卡透支平均意向受让方数量较多,且随着项目规模的增长而增加。
在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方面,单户对公业务成交挂牌数量为50单,相较一季度的25单有所增长,成交业务规模77.6亿元,相较一季度的105.3亿元环比下滑26.31%。
从数据整体表现来看,不良贷款转让市场在2024年二季度经历了快速扩张,尤其是在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领域,挂牌转让项目和规模都有显著提升。然而,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成交规模出现了下降,或许与企业部门信贷风险的不同趋势或市场需求变化有关。
在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看来,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增多的原因是,一方面,愿意转让个人不良贷款的金融机构在增多,很多金融机构通过出售个人不良贷款的方式来压降不良率,因为出售后就能在当期转化为损益;另一方面,愿意购买个人不良贷款的机构在增多,由于我国个人破产制度尚不完善,个人承担无限连带还款责任,市场对个人不良贷款的需求还是旺盛的。对公不良贷款成交规模下滑,是因为对公不良贷款的供给在减少,企业经营稳定性有所回升,尤其是出口的回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银行预期企业还款能力将有所提升,因此不急于出售这类资产。
不良资产出清节奏仍将提速
从开启至今,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已逾三年之久,2021年银行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得以“破冰”。不过彼时试点机构较为有限,首批参与试点的银行仅是6家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
2022年12月30日,在原试点机构范围基础上,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将注册地位于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广东、甘肃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在此基础上,试点机构也进一步扩容,根据银登中心公布的《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统计表》,截至目前,已开立账户的机构数(含分支机构)达935家,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消费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多种机构。
折扣率是衡量不良贷款转让价格的重要指标,折扣率越低,意味着相对于贷款本金,实际转让价格越低,即市场对这类资产的估价越低。
今年二季度,银登中心披露的单户对公业务平均折扣率和平均本金回收率分别为41.7%和50%,相较今年一季度分别增长20.3个、16.9个百分点,这也表明,对公不良贷款在二季度的市场估值有所提高,也反映出较高的本金回收预期。
而批量个人业务的平均折扣率则有所下滑,二季度为4.1%,相较上季度减少0.5个百分点,平均本金回收率为9%,环比增加0.2个百分点。分析人士认为,个人不良贷款折扣率的降低意味着市场对这类资产的定价更低,而平均本金回收率的小幅上升,则可能表明虽然价格较低,但回收前景略有改善。
谈到今年不良出清的规模和节奏,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表示,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层面,不良资产在过去一年持续暴露,但在今年二季度末,信贷违约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这得益于政府实施的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比如给予对公信贷优惠利率,以及为个人债务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这些措施共同促进了国内债务水平的稳定乃至改善,不良资产状况将得到控制,信贷质量和债务管理水平正朝着更加稳健的方向发展,未来出清仍将提速,不良增速会呈现出下降趋势。
捷信消金近170亿不良资产包 7.38亿拍卖!
近日,捷信消费金融公司本息合计170亿元的个贷不良资产包在银登中心成交。
捷信消金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下称“银登中心”)网站,发布《关于2023年第2期个人消费信用不良贷款转让项目转让公告》。该资产包拟转让126.4万户、144.2万笔个人消费信用贷不良贷款,本金157.6亿元,本息合计169.76亿元,起拍价7.38亿元,为本息的0.043倍。该资产包于2023年8月24日上午10时在银登中心网站公开竞价。
近日,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金”)在银登中心网站挂牌了一个不良贷款资产包,拟出售未偿本息合计169.76亿元的损失类资产。据悉,该个贷不良资产包已经超过银登中心统计的上半年个贷不良资产转让总和,也是不良贷款转让第二批试点以来最大的个贷不良资产包。
此前传言,捷信消金暂停了自营贷款业务,后来官方通过媒体否认了这一说法。8月15日,记者进入“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未发现平台上架捷信消金自家的贷款产品。对此,捷信消金的客服人员表示,“公司的贷款产品是阶段性的,有可能隔一段时间才上架,非上架时间会推荐其他平台的贷款产品。”
1挂牌个贷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近170亿
8月10日,捷信消金在银登中心网站上发布《关于2023年第2期个人消费信用不良贷款转让项目转让公告》,拟转让126.40万户,共144.20万笔个人消费信用不良贷款,涉及未偿本金总额157.60亿元、未偿利息总额12.16亿元,共计未偿本息总额169.76亿元,均为损失类资产。
该个贷不良资产包将于2023年8月24日上午10时在银登中心网站公开竞价,起拍价7.38亿元。
捷信消金还曾于今年4月6日在银登中心网站上发布《关于2023年第1期个人消费信用不良贷款(广东包)转让项目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拟转让1388户,共1474笔个人消费信用不良贷款,涉及未偿本息总额2764.48万元,也全部为损失类资产。
据悉,2022年12月30日,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续接了首批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工作,将试点期限延长至2025年12月31日,并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也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启动后,今年1月11日,捷信消金成为首家在银登中心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的消费金融公司。截至目前,累计在银登中心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的消费金融公司已有19家。
根据银登中心发布的2023年前两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数据,上半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共119单,涉及共141.3亿元未偿本息。
值得一提的是,捷信消金此次挂牌的近170亿元个贷不良资产包,已经超过银登中心统计的上半年个贷不良资产转让总和,也是不良贷款转让第二批试点以来最大的个贷不良资产包。
2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
资料显示,捷信消金是经原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于2010年底正式在中国开业,其股东为国际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捷信集团(HOME CREDIT N.V.)。
根据捷信集团母公司PPF集团官网披露的合并报表,2022年消费贷款业务实现收入20.98亿欧元,净利润亏损16.14亿欧元,其中2022年中国区消费贷款业务收入3.86亿欧元,较2021年的11.48亿欧元下跌了66.38%。
去年有传言称,捷信消金全资持股的外资股东欲寻求股权出售,正在与一家互联网巨头洽谈,买方疑为字节跳动。不过,抖音集团相关负责人后回应该传言不实。捷信消金对此表示不予置评,但承认一直在寻找买家。另有声音称,捷信消金暂停了自营贷款业务,而后捷信消金又通过媒体否认了自营贷款产品停摆这一说法。
8月15日,记者进入“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点击“立即借款”入口,页面立即跳转至第三方页面,并显示“捷信相关消费贷款产品商家审核中,敬请期待”。
以贷款人身份致电捷信消金客服,对方表示:“我们公司的贷款业务并不是一年365天都可以申请的那种,它是阶段性的,有可能一两个月出一次,也有可能一两年出一次,都是有可能的。在我们公司没有做贷款的这一阶段,如果老客户需要申请,就只能推荐一些其他平台的贷款,您选择一个合适的就行了。”
注意到,8月10日,捷信消金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旨在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一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捷信消金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布局数字化业务,推动业务转型升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