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首页   财政金融  
个人养老金业务起底
   日期 2025-4-26 

个人养老金业务起底

政策、市场与银行机遇全解析

 江华 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

导读:个人养老金业务成银行必争之地,本文梳理其政策背景、业务逻辑、市场格局,剖析银行机遇与发展窗口期。全文7400字,由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资料整理。

个人养老金业务有着天然的“高自主成长性”“躺赢”特征,对银行战略转型、结构调整、弯道超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11月份各项政策的落地,该业务已成为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

当前,对于银行来说。于内,银行内部许多工作机制急需建立完善。如政策研究、系统开发、内控体系、考核机制、人员配置等,都需要尽快理顺并完成监管对接;于外,则是23家试点银行的各支网点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用于开拓客户,抢占市场先机。

据某银行业内人士说:各家银行对个人养老金业务的重视程度和资源投入,远超当年ETC、社保卡和年度“金钞”大战,同业间竞争异常激烈。在某些地方,银行之间为争夺开户竞相提高权益费用,打起了价格战,你给100元,我就送150元。甚至在个别地方,同业间因不良竞争,相互投诉至银保监、金融办、人社部门等。

本文不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细节解读,而是对已出台政策、平台、业务逻辑等脉络的全面梳理和介绍。

本文纲要

一、政策出台大背景

(一)中国人口持续老龄化

(二)催生个人养老金业务

二、老龄化加速金融市场的供给

(一)个人养老需求空前高涨

(二)未来养老金缺口巨大

(三)养老体系三大支柱不平衡,“一大、二弱、三空白”

(四)个人养老金市场前景巨大

三、老龄化政策发布时间线

四、金融政策密集发布,迎来“全面加速”临界点

第一阶段是“十四五”(2021年)之前

第二阶段是进入“十四五”(2021年)后

第三阶段是在“二十大”(2022年10月)后

五、配套的“四位一体”系统平台

(一)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二)个人养老金银行保险行业信息平台

(三)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行业信息平台

(四)个人养老金基金行业信息平台

六、个人养老金业务逻辑

七、36个先行试点城市

八、23家试点银行和11家试点理财公司

九、个人养老金账户的2个特点

十、个人养老金账户税收测算

(一)3个节税环节

(二)个人所得税App已更新

(三)自行下载税延凭证

(四)节税例子

十一、银行养老金资金增量测算

十二、银行要抓住当前窗口期

第一个机遇:政府支持

第二个机遇:客户认可

一、政策出台大背景

(一)中国人口持续老龄化

从深层次来说,个人养老金政策来源于国家持续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长远布局,是国家为完善个人养老体系继第一、第二支柱后的第三支柱。

备注:第一支柱是有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金(社保);第二支柱是企业/雇主主导的企(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由个人主导缴存的个人养老金。

根据联合国1956年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而当前,中国已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主要表现为老龄化速度加快、老龄人口规模持续增大。2001年,我国老龄人口占比7.1%,按照国际标准,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另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日1日零时,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4亿,占比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已超1.9亿,占比13.5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4.63个百分点,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

(二)催生个人养老金业务

从趋势上来说,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将持续加速老龄化,预计到2034年左右将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占比超20%)。

在中国养老体系不太完善,人民群众对养老质量要求日愈增高的国情下,人口的持续老龄化必将萌发、催生巨大的个人养老市场,进而倒逼国家政策的出台。

二、老龄化加速金融市场的供给

如果说需求端是国家养老体系的完善,个人对养老质量的增高,那么供给端则是银行、理财公司相应的市场、产品和渠道。有需求必有市场、有政策必有发展。

(一)第三支柱市场空间广阔,个人养老需求空前高涨

当前,老龄化进程全面加速,但我国养老金替代率总体偏低。据网络报道,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约为44%,低于国际标准合格水平26个百分点。直观理解,退休前工资收入1万元,退休后仅4400元。但要保持原有生活水平不下降,至少替代率要达到70%。

(二)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财富储备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步入老龄化用时短、时间早,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人均GDP仅4000美元,但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同阶段时的人均GDP大约在1万至3万美元。据财经机构预测,未来5-10年,我国养老金缺口或将达8万亿至10万亿,养老资金储备远远不足,“未富先老”问题严峻。

(三)我国的养老体系三大支柱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一大、二弱、三空白”特点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规模6.4万亿,占比59%;“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规模3.5万亿,占比40%;“第三支柱”则刚刚起步,基本为零

(四)个人养老金市场前景巨大

要解决我国“未富先老”困局,提高企事业职工退休金替代率,则需要壮大第三支柱。

据网络相关机构预测,到2035年,我国第三支柱将达到18-25万亿的市场空间。巨大的市场空间刺激并将加速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老龄化政策发布时间线

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普通老百姓的福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老龄化:

2019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这是按照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而制定的法规。《规划》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

2020年10月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是基于中国人口形势和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表明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2021年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单独章节提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2021年12月30日,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家老龄化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要求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指出“实施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强化顶层设计,完善要素支撑。

四、金融政策密集发布,迎来“全面加速”临界点

国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而“十四五”时期是非常重要的窗口期,相关金融政策于2018年开始发布,至2022年“二十大”之后,操作性、细节性政策彻底落地。

政策发布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十四五”之前,发布的金融政策主要为

1.2018年3月,证监会发布的《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

2.2018年4月,财政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

第二阶段是进入“十四五”(2021年)后,开始逐步试点并发布的金融政策主要为

1.2021年5月,因保监会发布《关于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

2.2021年8月,银保监会发布《成立国民养老保险公司》

3.2021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的通知》《关于规范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4.2022年2月,银保监会《关于扩大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关于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通知》

5.2022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养老金发展的意见》

6.2022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促进保险公司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第三阶段是在“二十大”(2022年10月)后,关于第三支柱的金融政策密集出台,主要为

为落实“二十大”指示要求,11月初,多份重要配套实施细则密集发布。

1.2022年11月3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明确了自2022年1月1日起,对个人养老金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

2.2022年11月4日,人社部、财政部、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布《个人养老金业务实施办法》(国办发〔2022〕7号)。

3.2022年11月4日,证监会发布《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劵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4.2022年11月4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5.2022年11月17日,人社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公布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地区)的通知》(人社厅函〔2022〕169号),公布了全国36个试点城市。

至此,所有个人养老金相关政策全部落地。

五、配套的“四位一体”系统平台

为推进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国家层面早在2019年就开始与重要银行、理财公司部署相关系统,并组织完成与中登平台、人社信息平台的验收测试。由1个信息平台、3个金融行业平台构成。

备注:金融行业平台,是指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及其他经银保监会认可的机构建立的个人养老金金融行业信息平台。

截至目前,主要的平台系统有下:

(一)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建立,与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以及相关金融行业平台对接,归集相关信息,并为参加的个人提供个人养老金账户管理、缴费管理、信息查询等服务

(二)银行保险行业信息平台

由中国银保信根据银保监会授权建设、运营,并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对接的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该平台与银保监会确定的可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建立系统对接,为个人养老金业务提供信息管理服务支持。

(三)理财产品行业信息平台

由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负责建设,2022年11月5日上线。目前,具备以下三项功能:

1.开立唯一个人养老金平台账户。理财行业平台为每个使用个人养老金投资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开立唯一个人养老金平台账户,记载其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投资情况。

2.实现个人养老金投资理财产品信息统一报送。理财行业平台基于理财产品中央数据交换平台高效、安全的数据传输优势,直联各家参与个人养老金投资理财产品业务的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等金融机构,统一汇总个人养老金投资理财产品相关信息,向人社部信息平台统一报送理财产品信息和投资者信息。

3.支持个人养老金投资理财产品相关信息统一发布。中国理财网开设个人养老金理财专栏,发布符合监管部门规定的个人养老金投资理财产品相关的机构名单和产品名单,为投资者查询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信息提供便捷服务。

(四)基金行业信息平台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被授权建设运营的基金行业平台。通过该平台,可实现资金账户行、基金管理人、基金销售机构等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业务相关参与主体的信息数据流转。

六、个人养老金业务逻辑

主要包括个人养老金业务入口、人社保服务门户、税务系统处理、资金账户银行、金融行业平台等5大模块。涉及开立账户→渠道缴费→抵扣个税→产品投资→收益领取→支取纳税等环节。主要流程图示如下:

七、36个先行试点城市

2022年11月17日,人社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公布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地区)的通知》(人社厅函〔2022〕169号),公布了全国36个试点城市,要求当地相关部门,统筹做好本地区先行城市(地区)个人养老金宣传和落地实施各项工作,及时发现情况和问题,总结先行经验,为个人养老金全面落地实施打好基础。具体为:

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地区)名单

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雄安新区晋城市呼和浩特市沈阳市大连市长春市哈尔滨市上海市、苏州市、杭州市、宁波市合肥市、福建省、南昌市、青岛市、东营市、郑州市、武汉市、长沙市、广州市、深圳市、南宁市、海口市、重庆市、成都市、贵阳市、玉溪市、拉萨市、西安市、庆阳市、西宁市、银川市乌鲁木齐市

当然,并非36个试点城市的参保人员均可开立养老金账户。其中,下列4类人员不能开立:

一是军人;

二是人行系统工作人员;

三是虽然在试点城市,但社保资金归属地不在当地的央企、国企。如四大银行、中国移动等;

四是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

八、23家试点银行和11家试点理财公司

根据银保监会2022年11月18日《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银保监规〔2022〕16号),明确了试点银行和理财公司的入围条件:

商业银行: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一级资本净额超过1000亿元、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规定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具有较强跨区域服务能力的城市商业银行。涉及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行、5家城商行。具体为: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

理财公司: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已纳入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也就是获批养老理财产品发行试点的11家机构。具体为:

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中邮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光大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

九、个人养老金账户特点

严格来说,个人养老金账户包括两个账户:一是在人社保平台开设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二是在银行开立的资金账户。两个账户的用途不同。

在日常中,银行端发起的开户由于采用系统自动联动开户,对客户来说,人社部平台的养老金账户对使用者是透明的。当然了,个人也可以通过登录人社保平台,进行开户、凭证查询、打印等操作。

银行端的资金账户主要用于个人养老金缴纳、归集收益、支付和缴纳个人所得税等。在银行内部作为特殊、专用账户,参照个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项下II类户管理。主要有两个功能:

一是专款专用:作为资金载体,账户属于封闭管理,不断积累,长期投资及专款专用。每个人仅能在一家银行开立一个账户。

二是资产保值增值:参加个人可将个人养老资金账户上的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运作安全、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增值的四类金融产品。

十、个人养老金账户税收测算

(一)3个省税环节

根据《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自2022年1月1日起,对个人养老金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

一是在缴费环节,个人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缴费,按照12000元/年的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据实扣除。支持当年预扣预交、次年汇算清缴两种方式。参加人可通过全国统一线上服务入口、商业银行渠道获取扣除凭证。

二是在投资环节,计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是在领取环节,个人领取的个人养老金,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按照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缴纳的税款计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

(二)个人所得税App已更新

2022年12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的个人所得税app进行版本更新,办税频道增加了“个人养老金扣除信息管理”功能,支持扫描个人养老金缴费凭证二维码以录入相关扣除信息。

(三)自行下载税延凭证

按照《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规定,参加人享受税前扣除优惠时,以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出具的扣除凭证作为扣税依据。

为方便参加人获取相关凭证信息,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在每月4日、或每年1月4日批量生成上月或者上年所有参保人已缴存金额对应的缴费凭证。1月5日可以自行登录查询下载。

(四)节税例子

根据规定,个人养老金缴费上限为每年1.2万元,平均每月1000元。在缴费环节均可税前扣除、在领取环节个税税率降低至3%。

以纳税群体最多的20%税率人群为例,每个月缴纳1000元,当期可少缴个税100元,全年1200元。

十一、银行养老金资金增量及效益测算

从某种角度来说,银行的个人养老金业务是“自成长型”“躺赢”型业务。发展个人养老金业务,除了能带来客户、账户、资金、衍生价值的提升,对于一个银行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全量资金和EVA的提升。

从资金量增长来说,如果单个个人养老金账户按照1.2万元上限缴纳入金。以10万户为例,将带来每年12亿元非常稳定的资金沉淀。假如,每年资金投资收益和未来可缴纳上限突破以5%增幅增长,大约7年多,就可再带来100亿元增量资金。

EVA增长来说,如果养老金资金沉淀不动,可按最长期限的定期存款内转价格来计算所产生的经济增加值。假设内转价格为5%,3年期人行存款利率为2.75%,该银行每年产生的内转收入则为12亿*5%=6000万元,内转支出为12亿*2.75*=3300万元,将最终增加2700万元的经济增加值。

如果养老资金持续增加,第7年,按100亿元计算,其他条件不变,则每年产生2.25亿元的经济增加值。

十二、银行要抓住当前窗口期

因为资金账户对银行具有排他性、长期性、强关联性三大优势,能持续增加客户粘性,增加更多的销售机会,所缴纳的养老金还能带来稳定、长期的效益。可以说,对于零售业务偏弱的银行,如果能抓住此次机会,将带来结构性、系统性的优势转变。

个人养老金账户拓展已经迎来史无前例的双重发展机遇

第一个机遇:政府支持。随着11月份密集发布的金融政策,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微观监管,都已在11月份尘埃落定,进入到全面落地阶段。在部分试点城市中,得到当地政府的全面支持,甚至出现通知要求所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所有人员均要在年内完成开户。

第二个机遇:客户认可。从目前来看,社会公众对个人养老体系的“第三支柱”较为认可,开户、缴纳资金热情较高。

个人养老金账户拓展,是一场不亚于社保卡、ETC的新一轮客户、资金争夺大战,关乎每一家银行的零售业务未来发展基础和财富管理转型成败。

笔者预测,个人养老金开户的窗口期,预计到明年3月份会落下帷幕。届时,大部分存量客户已名花有主,再撬动转移的难度加大。3月份(也就是旺季营销结束)以后,各家银行的工作重点将由抢开立养老金账户,转移到促进客户缴纳资金,以提升账户的价值贡献度。

所以,各家银行只有在当前首先获得开户优势,全力以赴,夺得先机,才能使未来的零售业务立于不败之地。

   关注 121    返回
南北朝寺庄经济
民企是重启经济的关键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