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首页   财政金融  
隋朝“国富而亡”之谜
   日期 2025-4-28 

隋朝“国富而亡”之谜

暴敛、造假与民力透支如何拖垮盛世王朝

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

导读:隋朝国库充盈却二世而亡,根源在于严酷抽税、户籍土地数据造假、过度征发徭役,致民力耗尽、社会崩溃,成“国富而民穷” 的典型。全文4500字,由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资料整理。

隋朝和秦朝,是中国大一统王朝中唯二的短命王朝,都是结束分裂的开创型王朝,但也都二世而亡,国祚短命,在历史的天空中犹如耀眼的流星,一闪而过。

隋朝灭亡的经济原因更加奇葩。隋朝的历史上公认的富裕王朝,隋朝因为国库过于充盈甚至天下免税一年,甚至到李唐王朝建立的时候,隋朝的国库仍然是积蓄惊人的,库存金银布帛都没来得及花完,隋文帝建立的“开皇盛世”甚至是史书上推崇的王朝鼎盛时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然而,隋朝却如此短命,从隋代北周算起,再到隋朝统一全国仅仅过去17年,再到隋炀帝被暴乱推翻杀死,也才仅仅过了37年,加起来不到60年的时间,一个大一统的全盛王朝就走向了覆灭。

隋朝是如何做到“国富而亡”,财政没有崩盘但是统治却失败的呢?这成了千古谜题。

很多人把罪过推给了隋炀帝,但仔细分析你就会发现,隋朝的病根不在隋炀帝。

问题还是出在财政,但这次不是财政崩盘无法维持,而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财政过度暴敛导致虚假繁荣,持续抽税搞得国富民穷,最终民力耗尽,王朝覆灭。

01

隋朝财政的第一个弊端在于严酷的计户抽税,整个民间财富几乎被官方搜刮干净,税赋过重压得整个社会没有活力。

从曹魏时期开始,统治者愈发重视国库的收入,强调“国富强兵”,认为只有国家富有,国力强盛,才能更好地统治天下,因此个人利益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屯田开荒、抽以重税才能稳固王朝的经济。

然而历朝历代的中央集权政府都面临一个财政管理的难题:如何能够高效、准确地识别管理税基?

隋代均田制下,农户几乎无法脱离户籍,终身耕作不休,严格纳税

农业社会的税基主要指土地和人口,但古代没有大数据,也没有企业登记管理系统,唯一能够管控的就是地籍和户籍,因此要想把财税稳稳地收上来,就要把地籍和户籍可靠地统计起来。

性格谨慎、性情节俭的隋文帝杨坚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隋朝自上而下搞了一场轰轰烈烈地纳税大核查、大统计运动,把古代封建王朝能够做到的严查手段做到了极致。

从户籍角度,隋朝官吏发明了一种方法来强制管控人口,名字叫“大索貌阅”。隋朝的户籍统计名册继承于北周,一直以来采用“铁腕治理”的方法确保户籍统计真实可靠,户籍资料包括了一户人家所有人的年龄、身份、财产等详细情况,只要被统计在内,人头税就不可避免,也称为“在籍”,相反如果老百姓刻意隐瞒情况,从官府统计的户籍上逃脱出来,也称为“脱籍”。

隋朝在隋文帝的统筹安排下,搞了“大索貌阅”,即派遣大批官吏下沉到乡村,挨家挨户查验人员身份,重新绘制户籍典册,不仅把基本情况统计在内,还对每个人进行“文字绘画”,记录相貌特征,以防“脱籍”,让所有人没有办法隐匿身份和财产。

隋朝还在地方基层设置保长、里正、党长,然后把民户编制到这些基层组织中,以方便查验户口,再根据户籍资料实施均田法,要求民户不得离开土地,终身纳税。

《隋书·食货志》曾记录:“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隋朝推行的“大索貌阅”,雷厉风行、成效显著,隋初在册户约400万,合计2000万人,到公元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在册户已经涨到700万户,合计4000余万人,实现翻番。

到隋炀帝遭遇民变、被迫出逃时,隋朝官方户籍是900万户,合计5000余万人,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唐初贞观之治的人口数,直到唐玄宗开元盛世才追赶上,但我们要清楚地看到,这个数字是在短短三十年时间实现的,不是正常人口繁衍,而是彻查户籍,这才有了后续税收暴涨,实现粮食布帛堆积如山。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派人统计前朝国库遗留的财富,经过盘点,大臣回报:

“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要知道隋朝后期进行的开发大运河、征高句丽等等壮举,都花费了巨额财富,而且隋朝国运才区区38年,居然还能给后代留下如此丰厚的财产,可想而知征收民间财富到了何种地步。

隋朝当时在西都长安、东都洛阳附近兴建大量粮仓

解放后洛阳地区曾经组织过对隋朝含嘉仓遗址进行开发,发现了炭化的谷物约10万斤,根据文献记载类似的仓库有数十座,比如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粮皆在百万石以上,隋朝敛财成就的国库之富令人咂舌。

02

隋朝财政的第二个弊端在于浮夸的统计数据集体造假,整个官僚系统都在热衷体现不断增长的数据政绩,错误的数据让统治者做出错误的判断,不仅民间负担持续加重,整个帝国的开支也出现了巨额缺口。

经过隋朝君臣共同努力下,隋朝的税赋收缴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一时间国库丰饶,隋文帝自己也是乐不可支,在乐观情绪支配下,他对未来的财税收入有了更高的期待,很不幸的是,隋炀帝也一样继承了他的想法。

2013年,在扬州市曹庄村考古发现隋炀帝墓,出土大批文物,图为铜制鎏金羊饰

然而历史经验一再证明:统治者太过于重视数据,往往会引起下层官员的迎合造假,反过来造假的数据会给统治者错误的判断,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为了不断体现户籍增长的成效,基层官吏发明了一种叫“析户”的方法。隋朝规定不允许大户人家聚居,防止出现户多人乱、藏匿人口的现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大家族,一户人家实际人口成百上千,但户籍册上可能只登记了几个鳏夫寡妇,目的就是为了逃税。

因此隋朝的官吏在拆分户籍上开始动了脑筋,强制要求一定规模的家族必须分房,甚至三人以上就必须分房建户,有些养老携亲的百姓,甚至鳏夫寡妇,本身享有免税资格的人群,也被强制按照两人、三人一户的标准划分建户开始缴税。

隋代官铸“五铢白钱”,质量较好,曾广泛流通,货币特征是“钱背肉好均有郭”。

另一方面耕地的造假数字更加严重。公元589年,开皇九年对天下土地进行了一次测量,这个数字记录在了《隋书》,换算成今天的数字达到了惊人的19亿亩。

这里的“亩”是隋朝时期的统计单位,大约是240步的一个正方形,一步大约是1.8米,也就是隋代1亩相当于432平方米面积,折合相当于现代的0.64亩,那么换算来是隋朝拥有相当于现代的12.2亿亩田地。

要知道,2022年全国耕地总面积才19亿亩,而隋代相比现在开发可用的农业耕地面积要小很多,怎么可能开发如此大体量的田地亩数?更遑论没有现代化水利装备,单凭5000万人口是很难开发利用这些土地的。

数据上涨到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五年,天下耕地在册数已经达到了55亿“亩”,折合约现代的32亿亩,田地数字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只是大臣们为了政绩哄皇帝开心的工具了。

整个隋朝帝国面临着征税系统崩溃、民众不堪重负、水灾肆虐等危机,一度光鲜亮丽的表面,阴影里正在传来王朝脊梁逐渐被压碎的声音,唯一开心只有隋朝皇帝,志得意满地看着亮眼的统计报表,满心以为开创了千古王朝。

在这些浮夸的数据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搞笑的故事:隋开皇十四年,黄河中下游大旱,民众困饿不堪,当时天下收储粮食都已满溢至仓外,但隋文帝出于吝啬自珍的心理,居然拒绝放粮赈灾,而是下令让百姓自行就食。

呜呼哀哉。

03

隋朝财政的第三个弊端在于过度依赖徭役,征发兵役劳役严重超过了正常负担,导致民力枯竭。

尽管隋朝是开创科举制的伟大王朝,但隋朝在征发徭役这件事上确实是历史之最,直接导致了民生贫困。

这里大家要明白一件事,财政不仅仅是指税收货币和实物征收,其实徭役也是古代财政收入的一种体现。因为很多王朝在统治期间,徭役是强制性的,也不允许以货币抵扣,是全民都要承担的一种劳动贡献。

然而,徭役实质上是很糟糕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因为徭役不仅直接施加在民众肉体上劳累,还要影响民众自己从事生产的时间精力,很容易引起劳动者的反抗。

直到明朝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改革,才允许以货币购买的形式抵消徭役,对财政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纵观隋炀帝时期的三个大事件:一曰“事四夷”,二曰“务巡游”,三曰“征高丽”,这三件事放在任何一个王朝,都足够一任皇帝忙乎一生的,需要动用大量的徭役人力,给社会造成沉重负担,然而杨广却在短短十年时间仓促推进,滥用民力,使得天下“死于徭役而敛于财富”,成为隋朝被推翻的直接原因。

事四夷,这是杨广的发明。《矩传》云:时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因此隋炀帝起了炫耀之心,招揽西域藩人从西北入境,沿途的郡县不仅要好吃好喝免费招待,还要随路送上盘缠,导致西北各地苦不堪言,胡商则借机混吃混喝,只是借着前往洛阳朝拜隋炀帝的名头敲诈勒索,搞得北方民怨沸腾。

《隋书》记载:“三市店肆,皆设幄帐,盛列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民贸易,所至之处,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

务巡游,则是杨广的专享。隋炀帝酷爱巡游,可能与他之前在杨坚面前刻意伪装压抑自己兴趣欲望有关,导致杨广继位后,表现呈现出180°大反转,沿途极度奢靡,要求当地提前建设行宫,动用大船高车。

隋炀帝大业元年,杨广立刻派人修建东都洛阳,每月驱使民役200万人,为催逼工程尽快完成,工期紧、条件差、强度高,将近三成的役夫倒下。另外同年启动的通济渠和永济渠疏通,为了便于杨广出游,各自动用劳工超过百万人,造成中原一带徭役沉重负担,男丁十室九空。

隋炀帝曾经亲自出游西北,成为古代跨越嘉峪关的第一位皇帝。

《隋书》记载:“三月已乙。车驾出巡,四月大猎于陇西,次狄道(今甘肃临洮),出临津关(今甘肃永靖)至西平。”

征高丽,成为杨广的罪状。隋炀帝雄心勃勃,不仅国内搞大运河建设千古一举的一套,对外也试图强硬,征服东北高丽,完成前人没有完成的伟业。

但北魏征服柔然,是做了大量细致准备,而且前后几任皇帝前赴后继才接力完成痛击柔然的壮举,杨广妄图短短三年就击败割据已久的高句丽,显然是低估了对手、高估了自己。

隋朝大军征伐高句丽失败,成为覆灭的直接原因。

隋朝发起110万人的大军,仓促间连续两次征兵讨伐高句丽,却两次被高句丽军队击败。整支隋朝军队士气崩溃,怨声四起、四分五裂,等杨广逃回洛阳时,已经群雄并起、众叛亲离,中央政府再无兵可用了,很快杨广被叛军抓住杀死,隋朝灭亡。

纵观中国历史,滥用民力至如此地步,仅隋朝一朝,可惜可叹。

04

隋朝国富而民穷,短短二世而亡,带给后世几个王朝统治者们很大的震撼和教训。唐太宗李世民曾经组织大臣们讨论隋朝为何很快灭亡,他自己总结的经验就是国君一定要善于藏富于民,而不是一定要把社会的财富都积累在国库里。

李世民进一步延伸还得出一个经典的结论:如果皇帝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国库财富多是好事,可以保有天下、兴盛王朝,但如果皇帝本身志大才疏又从小享受富贵,那么留下来的国库财富越多,反而越刺激统治者奢侈傲慢,成为王朝败亡的祸根。

隋炀帝出游,好大喜功、奢靡无度,成为历史的叹息

集权的帝国不需要过分充盈的财政国库,也不需要疯狂的扩张消耗,而是需要平衡稳健的财税维持经济的增长,让资源可以得到合理的配置,保持整个社会的创新和活力,才能长治久安。

可惜吝啬的杨坚和傲慢的杨广一直不懂得这个道理,直到隋朝灭亡,仓库里仍然堆满了遗留的财富,或许这也就是隋朝注定的命运吧!

   关注 58    返回
宋仁宗时代,盛世之下的衰败危局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向何处去?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