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案例分享-大连恒隆广场项目(一)
原创 李桂松 李富松 段小丽 云阿云智库•商业地产项目组
导读:本报告基于大连“高端化回流、体验化升级”市场趋势,聚焦22万㎡大连恒隆广场资产坪效提升20%的核心目标。通过数据支撑决策、场景创造差异、服务提升溢价三大路径,系统性提出从空间激活、业态焕新到资产增值的落地策略,助力项目突破同质化瓶颈,实现从城市地标到东北资产标杆的跨越。全文共78400字,由北京云阿云智库•商业地产项目组原创供稿。
作者:李桂松 |北京云阿云智库平台理事长
作者:李富松 | 北京云阿云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
作者:段小丽 | 北京云阿云智库平台公共关系总裁13811016198
大连恒隆广场资产优化与运营升级专项报告
目录
报告引言
一、市场分析及项目概述
二、本体 SWOT 及项目现状深度剖析
三、竞品分析及应对策略
四、核心挑战及破局路径
五、定位升级与客群策略
六、招商创新及政策汇总
七、空间优化及场景创新
八、业态规划及品牌焕新
九、运营管理专项提升
十、资产优化与增值策略
十一、项目建议及行业启示
报告引言
本报告以北京云阿云与恒隆地产协同运营为核心视角,深度结合大连商业市场 “高端化回流、体验化升级” 的核心趋势、大连恒隆广场 22 万㎡商业单体的硬件基底,以及资产坪效提升 20% 的核心需求,聚焦 “空间激活、招商精准、业态融合、资产增值” 四大模块。
报告将充分发挥北京云阿云在全球品牌资源整合、算法驱动运营的优势,以及恒隆地产在高端商业操盘、资产沉淀的经验,提出 “数据支撑决策、场景创造差异、服务提升溢价” 的落地路径。通过具体案例借鉴(如上海恒隆坪效提升方案、成都 IFS 场景创新模式)与本地化适配,助力大连恒隆广场突破 “重奢引流但体验留客不足” 的同质化瓶颈,实现从 “城市商业地标” 到 “东北资产增值标杆” 的跨越。
一、市场分析与项目概述
(一)项目基本介绍:东北商业单体的硬件标杆
大连恒隆广场是恒隆地产在东北布局的核心商业项目,也是区域内少有的 “硬件配置与高端定位匹配” 的商业体,具体信息如下:
核心区位与交通:位于大连市西岗区五四路 66 号,地处 “奥林匹克广场 - 中山路” 核心商圈,西接长春路、东连黄河街,距大连站约 2 公里、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约 10 公里;地铁 2 号线大同街站通过地下通道直达项目 B1 层,通道日均客流约 8000 人次,另有 10 条公交线路(如 4 路、12 路、24 路)在项目门口设站,交通便利性显著优于大连万象城(距地铁 2 号线友好广场站需步行 12 分钟)。
建筑设计与硬件:由国际设计事务所 Aedas 操刀,以 “太极双鲤鱼” 为设计灵感,外立面采用玻璃幕墙与金属线条结合,夜间灯光呈现 “流动光影” 效果;项目总建筑面积 22.19 万㎡,其中商业面积 18.5 万㎡,共 6 层(B1-5F),1F 挑高 5.5 米(高于大连柏威年的 4.8 米),可满足重奢品牌 “高橱窗展示” 需求;配备 1200 个停车位(含 80 个 VIP 专属车位)、2000㎡蓝极冰溜冰场(大连唯一符合国际标准的商业内冰场)、500 座百丽宫影城(含 IMAX 厅),硬件配置达到一线城市高端商业水平。
绿色认证与荣誉:2016 年获美国绿色建筑协会 “LEED 核心及外壳组别金奖”,是东北首个获此认证的商业项目;2023 年入选 “大连十大商业地标”,连续 5 年蝉联 “大连高端商业顾客满意度 TOP1”。
(二)项目发展历程:从 “次高端” 到 “重奢标杆” 的迭代
项目发展历程清晰反映大连高端商业的变迁,关键节点与成果如下:
时间节点 | 关键事件 | 核心成果 |
2009 年 5 月 | 恒隆地产与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签署《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拿下原大连市人民体育场地块 | 确定项目核心区位,地块面积约 4.5 万㎡,为后续大体量开发奠定基础 |
2011 年 9 月 | 项目正式动工,同步启动品牌招商(初期定位 “次高端商业体”) | 首次引入大连首店品牌 12 家,如 ZARA HOME、无印良品(高端店) |
2015 年 12 月 18 日 | 项目正式开业,首日客流量突破 15 万人次 | 开业品牌 350 家,出租率 95%,涵盖零售、餐饮、体验业态,填补区域高端商业空白 |
2018 年 - 2019 年 | 首次业态调整,减少传统零售占比(从 65% 降至 58%),增加儿童体验、高端餐饮 | 客群停留时间从 1.8 小时提升至 2.5 小时,家庭客群占比从 20% 升至 35% |
2020 年 6 月 | 启动 “重奢升级计划”,恒隆地产引入北京云阿云作为协同运营商 | 明确 “重奢 + 体验” 双核心定位,开启品牌矩阵与运营能力双重升级 |
2021 年 4 月 | 地铁 2 号线大同街地下通道开通;同年 9 月,路易威登(LV)大连恒隆店开业 | 通道开通后日均客流提升 20%;LV 开业首日销售额突破 800 万元,带动 1F 坪效从 5 元 /㎡/ 天升至 7.8 元 |
2023 年 12 月 | 宝格丽(BVLGARI)、迪奥(Dior Beauty)等品牌陆续开业,首店品牌累计达 45 家 | 重奢品牌数量达 8 家,轻奢品牌 12 家,项目估值较 2020 年提升 18% |
(三)北京云阿云介入背景与角色定位:协同破局的关键力量
1. 介入背景:恒隆地产的 “升级瓶颈” 与需求匹配
2018-2019 年,大连恒隆广场面临三大核心瓶颈,亟需外部专业力量突破:
品牌资源瓶颈:恒隆地产虽有重奢品牌基础,但缺乏 “东北首店”“设计师品牌” 的全球直连资源,2019 年尝试引入 We11done 等潮牌首店,因资源对接效率低未能落地。
运营效率瓶颈:会员系统仅能记录消费金额,无法精准分析客群需求(如高净值客群的 “轻奢 + 体验” 消费偏好),导致招商 “错配”(如在亲子区引入高端男装品牌,坪效仅 2.3 元 /㎡/ 天)。
资产增值瓶颈:2019 年项目坪效 6.2 元 /㎡/ 天,较上海恒隆广场(10.5 元)差距达 41%,且体验业态占比 28%(低于行业高端项目平均 40%),资产增值缺乏 “体验抓手”。
在此背景下,恒隆地产选择北京云阿云作为协同运营商,核心在于其 “资源 + 能力” 的双重匹配 —— 北京云阿云拥有覆盖欧洲、日韩的 200 + 设计师品牌资源库,且自主研发 “商业运营算法模型”(已在沈阳 K11 等项目验证,可提升招商精准度 30%)。
2. 角色定位:“三位一体” 的协同运营商
北京云阿云并非传统 “招商代理”,而是深度参与运营全流程的协同伙伴,具体角色如下:
全球品牌资源整合者:搭建 “首店品牌对接通道”,2021-2023 年成功引入东北首店 18 家(如 AMI 大连首店、Acne Studios 大连首店),其中 8 家为云阿云独家资源;同时推动重奢品牌 “服务升级”,如协助 LV 推出 “大连专属定制款手袋”(2022 年限量 20 个,3 分钟售罄)。
算法驱动运营操盘手:为项目搭建 “客群 - 品牌 - 空间” 匹配算法模型,通过分析 30 万会员的消费数据(如高净值客群每月平均到店 2.1 次,其中 60% 会搭配餐饮消费),指导业态调整 —— 例如 2022 年将 3F 原传统零售区(1500㎡)改造为 “亲子 + 轻食” 集群,坪效从 3.1 元提升至 5.8 元。
资产提升顾问:制定 “短期坪效提升 + 长期资产增值” 方案,如建议对 B1 层地铁通道区域(800㎡)进行 “轻改造”(投入 200 万元),引入星巴克快取店、名创优品高端店,该区域坪效从 4.2 元提升至 6.5 元,年增租金收入约 500 万元。
(四)大连商业市场核心趋势:数据与案例支撑的三大方向
1. 消费结构升级:高净值人群回流,首店经济成 “流量密码”
数据支撑:据《2023 胡润财富报告》,大连千万资产高净值人群数量达 5.2 万人,较 2020 年增长 18%;其中 80% 表示 “更愿意在本地进行高端消费”(2020 年该比例仅 55%),消费回流趋势明显。
案例佐证:2023 年大连万象城引入爱马仕限时店,首日销售额突破 1200 万元,客群中本地消费者占比达 75%;同年大连柏威年引入韩国潮牌 Gentle Monster 首店,开业首月日均客流提升 30%,客单价超 2000 元。
趋势影响:高端商业项目需从 “品牌堆砌” 转向 “首店 + 独家体验”,例如北京云阿云正推动大连恒隆对接欧洲设计师品牌 Jacquemus,计划 2024 年引入东北首店,同步推出 “设计师面对面” 独家活动。
2. 商业形态迭代:从 “零售为主” 到 “社交 + 文化” 载体
数据支撑:2023 年大连商业项目客群平均停留时间排名中,“零售 + 体验” 模式的项目(如沈阳 K11)平均停留 3.8 小时,远超传统零售项目(1.5 小时);其中 “文化体验” 是关键驱动因素 —— 有文化展览的项目,客群复购率较无展览项目高 25%。
案例佐证:成都 IFS 通过 “熊猫雕塑打卡 + 艺术展” 组合,客群停留时间达 4 小时,年客流量超 2000 万人次;沈阳万象城 2023 年举办 “毕加索数字艺术展”,期间项目销售额提升 15%,会员新增 3000 人。
趋势影响:大连恒隆需强化 “商业 + 文化” 融合,例如计划 2024 年在 1F 中庭举办 “大连非遗贝雕数字艺术展”(联合本地非遗传承人),同时在 5F 露台打造 “星空书店”,延长客群停留时间至 3.5 小时以上。
3. 区域竞争加剧:核心商圈同质化,差异化成生存关键
数据支撑:大连核心商圈(青泥洼、星海湾、奥林匹克)现有高端商业项目 5 个,2023 年平均出租率 91%,但 “重奢 + 餐饮” 业态重合度达 65%;其中大连万象城坪效 8 元 /㎡/ 天(2023 年),大连恒隆 6.5 元,差距主要源于 “体验业态差异化不足”。
竞品对比:
竞品项目 | 核心优势 | 核心短板 | 2023 年关键数据 |
大连万象城 | 1. 重奢品牌矩阵完整,涵盖爱马仕、香奈儿等顶奢品牌;2. 内置成熟艺术中心,年均举办高端展览 15 + 场 | 1. 距地铁 2 号线友好广场站需步行 12 分钟,交通便利性弱;2. 体验业态同质化严重,常规餐饮占比达 70% | 1. 坪效:8 元 /㎡/ 天;2. 会员复购率:45% |
大连柏威年 | 1. 年轻化定位明确,聚集 Gentle Monster、We11done 等头部潮牌;2. 数字化运营成熟,会员 APP 功能覆盖率达 90% | 1. 缺乏重奢品牌支撑,高端客群号召力弱;2. 无独有体验设施(如冰场、专属文化空间) | 1. 坪效:5.8 元 /㎡/ 天;2. 年轻客群占比:60% |
趋势影响:大连恒隆需依托 “地铁直达 + 冰场独有设施” 优势,打造 “重奢 + 独家体验” 差异化,例如北京云阿云计划将冰场与重奢品牌联动,推出 “LV 冰上主题秀”(参考上海恒隆 “Prada 荣宅快闪” 模式)。
(五)项目核心价值与现状基底:优势与短板的深度剖析
1. 核心价值:四大不可复制的竞争壁垒
区位与交通价值:位于奥林匹克广场商圈核心,地铁 2 号线直达(通道日均客流 8000 人次),3 公里内覆盖 20 个高端社区(如万达华府、星海国宝),高净值客群 “30 分钟通勤圈” 覆盖度达 90%,优于万象城(3 公里内高端社区 12 个)。
硬件与品牌价值:22.19 万㎡东北商业单体标杆,LEED 金奖认证,1F 挑高 5.5 米可满足重奢品牌展示需求;现有 LV、BVLGARI 等 8 家重奢品牌,是大连唯一拥有 “3 家以上一线重奢” 的商业体(万象城 2 家,柏威年 0 家)。
体验设施价值:2000㎡国际标准冰场(大连唯一),年均举办冰上赛事 10 场,可吸引家庭客群(冰场会员超 5000 人,其中 80% 为高净值家庭);500 座 IMAX 影城,2023 年票房达 8000 万元,位列大连商业内影城 TOP3。
协同运营价值:北京云阿云与恒隆地产协同,前者提供全球品牌资源与算法能力,后者提供高端商业管理经验,形成 “1+1>2” 的运营壁垒 —— 例如 2023 年通过协同引入的 Acne Studios 首店,首月销售额达 300 万元,超预期 50%。
2. 现状基底:三大核心短板制约资产增值
体验业态占比不足,客群停留时间短:现有体验业态占比 28%(含冰场、影城),其中 “非标配体验”(如高端医美、文化展览)占比仅 5%,远低于上海恒隆的 20%;客群平均停留时间 2.5 小时,较成都 IFS(4 小时)差距 37.5%,导致 “二次消费”(如餐饮、服务)占比仅 30%(行业高端项目平均 45%)。
部分楼层动线不合理,存在客流死角:3F 西北区(面积约 1200㎡)因仅 1 部扶梯可达,且远离核心动线,2023 年坪效仅 3.2 元 /㎡/ 天,仅为 1F 核心区(7.8 元)的 41%;B1 层地铁通道出口仅连接餐饮区,未与零售区形成联动,导致 B1 零售区客流较餐饮区低 60%。
数字化运营薄弱,会员价值未释放:现有会员系统仅记录 “消费金额 + 积分”,无法精准标签客群(如 “高净值 + 亲子”“年轻 + 潮奢”),导致营销活动转化率低 ——2023 年 “双 11” 促销活动,会员参与率仅 20%,较上海恒隆(45%)差距显著;高净值会员(年消费≥50 万元)复购率 35%,较一线城市恒隆项目(60%)低 42%。
二、本体 SWOT 及项目现状深度剖析
(一)SWOT 战略分析:数据支撑与案例佐证
1. 优势(S):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1.1优势维度:竞争对标优势
具体内容
恒隆地产 30 年高端商业运营经验(上海恒隆广场 2023 年坪效 10.5 元/㎡/天,位列全国高端商业 TOP3);
北京云阿云独家资源:覆盖 200+ 欧洲、日韩设计师品牌资源库,2023 年助力沈阳 K11 引入东北首店 12 家,首店开业首月平均坪效提升 40%;
算法能力落地:云阿云 “客群-品牌-空间” 匹配模型,可将招商精准度从行业平均 60% 提升至 90%。
数据 / 案例支撑
2023 年大连恒隆通过云阿云资源引入的 Acne Studios 首店,首月销售额 300 万元,超预期 50%;算法模型指导 3F 亲子区调整后,坪效从 3.1 元/㎡/天升至 5.8 元。
竞争对标优势
优于大连万象城(仅依赖自身品牌资源,无外部算法协同)、柏威年(缺乏高端商业品牌背书)。
1.2优势维度:交通与区位
具体内容
地铁 2 号线大同街站地下通道直达 B1 层,通道日均客流 8000 人次,客流转化率(通道客流→商场客流)达 35%;
3 公里内覆盖 20 个高端社区(如万达华府、星海国宝),高净值客群 “30 分钟通勤圈” 覆盖度 90%;
周边 500 米内有 10 条公交线路,公交日均接驳客流 5000 人次。
数据 / 案例支撑
对比大连万象城:距地铁 2 号线友好广场站需步行 12 分钟,公交接驳客流仅 3000 人次/天,高净值客群通勤圈覆盖度 75%。
竞争对标优势
交通便利性位列大连核心商圈高端商业项目 TOP1。
1.3优势维度:硬件与体验设施
具体内容
22.19 万㎡东北商业单体标杆,商业面积 18.5 万㎡,可承载 “重奢 + 体验 + 服务” 全业态;
2000㎡国际标准冰场(大连唯一),冰场会员超 5000 人(其中 80% 为家庭客群,年均消费超 3 万元);
500 座百丽宫 IMAX 影城,2023 年票房 8000 万元,观影人群中 30% 会联动消费餐饮 / 零售。
数据 / 案例支撑
大连柏威年无专属体验设施,万象城冰场面积仅 1200㎡(非国际标准),影城票房 6500 万元/年。
竞争对标优势
独有设施带来的 “体验引流” 效应,使家庭客群占比达 35%,高于万象城(25%)、柏威年(30%)。
2. 劣势(W):制约资产增值的关键短板
2.1劣势维度:动线与空间效率
具体内容
3F 西北区(面积 1200㎡)仅 1 部扶梯可达,且远离核心动线,2023 年坪效 3.2 元/㎡/天,仅为 1F 核心区(7.8 元)的 41%;
B1 层地铁通道仅连接餐饮区,未与零售区形成联动,B1 零售区日均客流 2000 人次,较餐饮区(5000 人次)低 60%;
4F 边角区域(面积 800㎡)因无明显导视,出租率仅 85%(项目平均 92%)。
数据 / 案例支撑
2023 年非核心区域(3F 西北区、B1 零售区、4F 边角区)合计贡献租金 1200 万元,若动线优化后坪效提升至核心区 70%,年租金可新增 800 万元。
对运营的影响
空间资源浪费导致资产坪效较上海恒隆低 40%,制约整体估值提升。
2.2劣势维度:体验业态结构
具体内容
体验业态占比 28%(含冰场、影城),其中 “非标配体验”(如高端医美、文化展览)仅占 5%,低于上海恒隆(20%)、成都 IFS(18%);
体验业态同质化严重:餐饮以常规中餐/西餐为主(占比 80%),儿童业态以游乐为主(占比 90%),缺乏独家 IP 合作;
客群平均停留时间 2.5 小时,较成都 IFS(4 小时)、上海恒隆(3.8 小时)差距显著。
数据 / 案例支撑
2023 年因体验业态不足,导致 “二次消费”(餐饮 + 服务)占比仅 30%,行业高端项目平均 45%;家庭客群单次消费金额 2000 元,低于万象城(2800 元)。
对运营的影响
体验粘性不足,导致客群复购率 35%(高净值客群),低于行业平均 50%。
2.3劣势维度:数字化运营
具体内容
会员系统仅记录 “消费金额 + 积分”,无客群标签(如 “高净值 + 亲子”“年轻 + 潮奢”),2023 年 “双 11” 促销活动会员参与率仅 20%,上海恒隆达 45%;
缺乏实时数据监测:无法动态跟踪各楼层客流、品牌销售额变化,导致 2023 年 2F 某轻奢品牌连续 3 个月坪效低于均值,未及时调整;
线上线下联动弱:会员 APP 仅支持停车缴费/积分查询,无 “线上预约体验、线下核销” 功能,线上引流占比仅 5%。
数据 / 案例支撑
高净值会员(年消费≥50 万元)复购率 35%,较上海恒隆(60%)、北京 SKP(55%)低 40%-50%;数字化投入占运营成本比例仅 3%,行业高端项目平均 8%。
对运营的影响
会员价值未释放,导致高端客群流失率 15%/年,部分转向万象城。
3. 机会(O):可落地的增长红利
3.1机会维度:政策红利
具体内容
大连《商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引入"全国首店"奖励50万元/家,"东北首店"奖励20万元/家;
西岗区"核心商圈扶持政策":高端商业项目数字化改造补贴30%(最高500万元),品牌年纳税超100万元给予3年税收返还(前2年50%,第3年30%);
大连"消费回流促进计划":对高端品牌举办独家活动,给予活动费用20%补贴。
政策/数据支撑
2023年大连万象城通过首店政策引入爱马仕限时店,获补贴20万元;沈阳K11数字化改造获补贴450万元。
可落地方向
2024年计划引入东北首店15家,预计获政策补贴300万元;
启动会员系统数字化升级,申请补贴150万元。
3.2机会维度:消费回流
具体内容
2023年大连千万资产高净值人群达5.2万人(胡润数据),较2020年增长18%,其中80%表示"优先本地高端消费"(2020年55%);
本地高端消费缺口:大连高净值人群年均高端消费额约80亿元,现有高端商业仅能满足60%,剩余40%流向北京、上海。
政策/数据支撑
2023年LV大连恒隆店销售额1.2亿元,较2020年增长60%;大连万象城爱马仕限时店3个月销售额5000万元。
可落地方向
引入万象城未覆盖的重奢副线(如Gucci Beauty);
推出"高端消费专属补贴"(联动政府政策)。
3.3机会维度:地铁商业延伸
具体内容
大连地铁2号线日均客流量25万人次,大同街站为核心换乘站之一,现有通道商业仅800㎡,开发率不足30%;
地铁沿线商业空白:2号线从机场到海之韵站,仅恒隆、万象城有地铁接驳商业,中间站点(如人民广场站、中山广场站)无高端商业配套。
政策/数据支撑
上海地铁11号线徐家汇站"地铁商业延伸区"面积5000㎡,坪效6.5元/㎡/天,较常规地铁商业高40%。
可落地方向
拓展大同街通道商业至2000㎡,引入轻食、快闪店、便民服务;
联动地铁公司,推出"地铁+商场"联名会员卡(凭地铁消费积分兑换商场优惠)
4. 威胁(T):需规避的风险挑战
4.1威胁维度:竞品冲击
具体内容
大连万象城2024年计划引入香奈儿精品店,进一步完善重奢矩阵,预计将分流恒隆15%高净值客群;
柏威年2023年引入Gentle Monster后,年轻客群占比从50%升至60%,部分分流恒隆年轻客群。
数据/案例支撑
2023年万象城重奢品牌销售额3.5亿元,较恒隆(2.8亿元)高25%;柏威年年轻客群日均客流1.2万人次,恒隆为8000人次。
风险应对重点
提前引入万象城未覆盖的重奢首店(如Jacquemus);
打造"高端潮奢"场景,差异化竞争柏威年。
4.2威胁维度:线上冲击
具体内容
2023年大连线上高端消费额(含跨境电商)达25亿元,较2020年增长40%,其中奢侈品线上消费占比35%;
线下零售到店转化率下降:2023年恒隆零售业态到店转化率15%,较2020年(22%)低32%。
数据/案例支撑
天猫奢品2023年"双11"大连地区销售额1.8亿元,较2020年增长60%;恒隆2F某女装品牌2023年线上销售额占比40%,线下仅30%。
风险应对重点
推出"线下体验+线上定制"模式(如LV线下试包、线上定制刻字);
强化线下独家体验(如设计师面对面、限量款首发)。
4.3威胁维度:区域竞争
具体内容
沈阳万象城2023年重奢销售额5.8亿元,较大连恒隆高107%,吸引大连20%高净值客群跨城消费;
青岛海信广场2024年计划引入爱马仕、LV双店,目标分流东北亚区域高端消费。
数据/案例支撑
2023年大连高净值客群跨城高端消费额15亿元,其中60%流向沈阳、青岛;沈阳万象城会员中大连客群占比12%。
风险应对重点
打造"大连专属独家活动"(如非遗+重奢联名展);
联动本地高端酒店(如大连城堡豪华精选酒店)推出"高端消费套餐"。
5. SWOT-TOWS 战略矩阵:从分析到落地的策略转化
5.1战略方向:优势-机会(SO):放大红利
具体策略
依托恒隆+云阿云品牌资源,联合政府首店政策,2024年引入东北首店15家(含3家重奢副线);
利用地铁交通优势,拓展2000㎡"地铁商业延伸区",引入星巴克快取店、潮牌快闪店;
借助冰场独有设施,联动重奢品牌举办"冰上主题秀"(如LV冰上新品发布会)。
责任方
云阿云(招商+资源)、恒隆(运营+落地)
预期效果(1年内)
首店带动客流提升20%,获政策补贴300万元;
地铁延伸区坪效达6.5元/㎡/天,年增租金800万元;
主题秀带动重奢销售额提升30%。
5.2战略方向:劣势-机会(WO):补齐短板
具体策略
申请政府数字化补贴,投入500万元升级会员系统(新增客群标签、实时数据监测功能);
利用消费回流机会,引入高端医美(如泰康拜博口腔高端门诊)、文化书店(如诚品生活快闪店),提升体验业态占比至35%;
借助地铁延伸区开发,优化B1层动线(新增2部扶梯连接零售区与餐饮区)。
责任方
恒隆(技术+运营)、云阿云(品牌对接)
预期效果(1年内)
会员复购率提升至45%,数字化投入成本降低30%;
体验业态带动客群停留时间升至3小时;
B1零售区客流提升50%,坪效从4.2元升至5.5元。
5.3战略方向:优势-威胁(ST):规避风险
具体策略
依托恒隆重奢运营经验,提前引入Jacquemus东北首店,差异化竞争万象城香奈儿;
利用云阿云算法能力,搭建"线上线下联动模型",为高净值客群提供"线下试穿+线上定制"服务;
联合大连本地非遗传承人,打造"重奢+非遗"独家展(如BVLGARI贝雕主题展),留住本地高净值客群。
责任方
云阿云(算法+资源)、恒隆(活动+运营)
预期效果(1年内)
首店分流万象城10%年轻高净值客群;
线上线下联动带动零售转化率提升至20%;
独家展吸引本地高净值客群90%留存率,跨城消费下降10%。
5.4战略方向:劣势-威胁(WT):化解危机
具体策略
针对动线劣势,投入800万元改造3F西北区(新增1部扶梯+网红打卡装置),提升坪效至5元/㎡/天;
应对线上冲击,推出"线下独家限量款"(如AMI大连恒隆独家配色卫衣),带动线下到店转化率提升至18%;
针对区域竞争,联动大连城堡酒店推出"2天1晚高端消费套餐"(含酒店住宿+商场购物券)。
责任方
恒隆(改造+运营)、云阿云(品牌联名)
预期效果(1年内)
3F西北区租金年增500万元;
独家限量款带动线下销售额提升40%;
套餐吸引本地高净值客群复购率提升15%,跨城消费下降8%。
(二)项目现状核心问题:根源剖析与解决方案方向
1. 资产效率问题:非核心区域激活不足
问题根源:
动线设计缺陷:
非核心区域(3F 西北区、B1 零售区、4F 边角区)缺乏 “主动线接驳 + 视觉引导”,如 3F 西北区仅 1 部扶梯可达,且无明显导视牌,客流自然导入率仅 20%;
业态匹配错位:
4F 边角区原规划为传统零售,但周边以餐饮、影城为主,客群消费需求与业态不匹配,坪效仅 3.5 元 /㎡/ 天(核心区 7.8 元);
改造投入犹豫:
担心大规模改造影响现有商户经营,2023 年计划的 3F 改造因商户反对推迟,导致资产效率持续偏低。
数据佐证:
2023 年项目核心区域(1F、2F)坪效 7.8 元 /㎡/ 天,非核心区域(3F、B1、4F)平均仅 4.7 元,差距达 40%;非核心区域总面积 5.2 万㎡,若坪效提升至核心区 60%(4.7 元→4.7 元),年租金可新增 2800 万元(5.2 万㎡×(4.7-3.5)元 ×365 天)。
解决方案方向:
轻改造优先,降低经营影响:
对 3F 西北区、B1 零售区投入 800 万元实施 “微更新”——3F 增设 “玻璃栈道 + 灯光艺术装置”(成本 200 万元),将该区域打造为 “网红打卡点”,同时新增 1 部扶梯连接 2F 核心零售区(成本 300 万元),预计客流导入率从 20% 提升至 50%;B1 零售区优化动线标识,采用 “地面发光指引 + 天花板品牌 LOGO 投影”(成本 150 万元),引导地铁通道餐饮客流向零售区流动,同步在通道与零售区衔接处设置 “快闪店点位”(面积 100㎡),引入潮牌周边、轻食伴手礼等业态(成本 150 万元)。改造期间采取 “分区域围挡 + 临时促销” 策略,如 3F 改造区域周边商户推出 “打卡满减券”,减少商户营收损失(预计损失控制在 5% 以内)。
业态错位匹配,提升坪效:
4F 边角区(800㎡)放弃传统零售规划,转型为 “体验 + 服务” 集群 —— 引入 “高端亲子工坊”(400㎡,提供陶艺、烘焙 DIY 服务,目标客群为冰场会员家庭)与 “轻奢护理中心”(400㎡,提供皮具护理、珠宝清洗服务,联动 1F 重奢品牌),参考沈阳 K11“亲子 + 服务” 业态坪效(5.2 元 /㎡/ 天),预计该区域坪效从 3.5 元提升至 4.8 元,年增租金 40 万元(800㎡×(4.8-3.5)元 ×365 天)。
建立 “坪效预警 - 快速调整” 机制:
依托北京云阿云算法能力,搭建 “区域坪效监测系统”,实时跟踪各楼层、各铺位销售额与客流数据,对连续 2 个月坪效低于区域均值 80% 的商户,启动 “业态调整预案”—— 如 2F 某轻奢品牌若持续低效,优先替换为 “设计师潮牌快闪店”(云阿云储备 20 + 备选品牌),确保空间资源不闲置。
2. 运营体验问题:同质化严重,客群粘性不足
问题根源:
体验业态 “标配化”,缺乏独家性:
现有体验业态以 “冰场、影城、常规餐饮” 为主,无 “城市独家” 或 “品牌定制” 场景 —— 如儿童业态中,90% 为普通游乐设施,未引入 “IP 主题亲子空间”(如迪士尼、汪汪队联名工坊);餐饮业态中,80% 为连锁中餐 / 西餐(如西贝、必胜客),缺乏 “大连本土高端特色餐饮” 或 “米其林推荐品牌”。
体验与零售联动弱,未形成消费闭环:
冰场、影城与零售品牌无联动活动,如冰场会员消费后无零售品牌折扣券,影城观影人群未被引导至 4F 餐饮区;文化体验活动(如艺术展)多为 “短期快闪”,未与商户形成长期绑定(2023 年举办的 5 场艺术展,仅 1 场联动周边商户推出 “观展消费券”)。
客群需求调研缺失,业态调整盲目:
未系统收集客群体验偏好,2023 年体验业态调整前,仅通过 “商户反馈” 而非 “客群问卷” 决策,导致新增的 “儿童电玩区” 因定位与高净值家庭需求不符(客群更偏好 “素质类体验”),开业 3 个月坪效仅 2.8 元 /㎡/ 天,低于预期 40%。
数据佐证:
2023 年项目 “体验业态带动零售消费” 占比仅 12%,即 100 元体验消费仅带动 12 元零售消费,成都 IFS 该比例达 35%;
家庭客群中,因 “体验业态” 复购的比例仅 25%,较万象城(40%)低 37.5%;
大连本地高端特色餐饮(如 “海味当家” 高端店、“品海楼” 私厨)入驻商业项目的比例达 60%,但恒隆仅引入 2 家,占餐饮业态比例不足 5%。
解决方案方向:
打造 “城市独家体验 IP”:
与大连本地非遗传承人合作,在 1F 中庭打造 “贝雕艺术常设展”(面积 300㎡,成本 500 万元),设置 “非遗手作工坊”(每周六开放),联动 BVLGARI 推出 “贝雕元素珠宝定制服务”,形成 “文化体验 + 重奢消费” 联动;
冰场引入 “国际冰舞演出 IP”(如俄罗斯圣彼得堡冰舞团),每年举办 2 场 “冰上主题秀”(成本 300 万元 / 场),秀场门票与 1F 重奢品牌消费绑定(消费满 2 万元赠门票 1 张),预计每场带动重奢销售额提升 20%;
引入 “大连本土高端餐饮首店”(如 “新海味” 私厨大连恒隆店),占餐饮业态新增比例 30%,参考该品牌其他门店客单价(800 元 / 人),预计可提升餐饮区整体客单价 25%(从现有 400 元升至 500 元)。
构建 “体验 - 零售” 消费闭环:
推出 “体验消费积分兑换零售权益” 机制 —— 冰场会员每消费 100 元获 10 积分,可兑换 LV、宝格丽等品牌 “100 元无门槛券”;影城观影后扫码可获 4F 餐饮 “满 200 减 50 券”,同时餐饮消费满 300 元可获 “冰场体验券 1 张”。通过北京云阿云会员系统实现 “积分跨业态通用”,预计该机制可使 “体验带动零售消费” 占比从 12% 提升至 25%。
建立 “客群体验需求数据库”:
每季度通过 “会员 APP 问卷 + 线下访谈” 收集需求(样本量不少于 2000 份),2024 年 Q1 重点调研 “高净值客群体验偏好”,计划新增 “高端商务沙龙空间”(3F,面积 500㎡,提供私人会议、品牌发布服务),目标客群为周边企业高管(3 公里内有 20 + 高端写字楼),参考上海恒隆商务空间坪效(6.8 元 /㎡/ 天),预计年增租金 120 万元。
3. 品牌结构问题:轻奢与本土品牌缺失,差异化不足
问题根源:
品牌招商 “重顶奢轻轻奢”,中间梯队断层:
现有品牌矩阵中,顶奢品牌(LV、BVLGARI 等)占比 15%,大众零售品牌占比 60%,轻奢及设计师品牌仅占 25%,且多为 “常见款”(如 Coach、MK),缺乏 “小众设计师品牌”(如 Acne Studios、AMI);招商资源集中于恒隆自有品牌库,未充分利用北京云阿云的全球设计师资源(2023 年云阿云推荐的 10 家设计师品牌仅落地 2 家)。
本土品牌融入不足,缺乏 “城市记忆点”:
项目内大连本土品牌占比仅 5%(如 “棒棰岛” 食品专柜),且多为 “快消类”,未引入 “本土高端服务品牌”(如大连 “艺新摄影” 高端儿童摄影)或 “本土文化 IP 联名品牌”(如大连博物馆文创周边),导致项目与城市文化联结弱,本地客群情感认同度低。
品牌焕新周期长,应对市场变化滞后:
现有品牌平均合约期 5 年,焕新周期长达 2-3 年,2023 年大连年轻客群对 “潮奢品牌” 需求增长 30%,但项目仅新增 1 家潮牌(We11done 快闪店),错失市场机会;同时,对低效品牌(如 2F 某女装品牌,坪效仅 2.5 元 /㎡/ 天)的替换流程需 6 个月,导致空间资源浪费。
数据佐证:
2023 年大连轻奢及设计师品牌消费额达 18 亿元,较 2020 年增长 45%,但恒隆该品类销售额仅 3.2 亿元,占比不足 18%;
沈阳万象城轻奢及设计师品牌占比 35%,年轻客群(25-35 岁)消费占比达 40%,较恒隆(25%)高 15 个百分点;
大连本地高端品牌(年营收超 5000 万元)中,有 70% 表示 “愿意入驻恒隆”,但项目仅对接 10%,合作转化率低。
解决方案方向:
构建 “顶奢 + 轻奢 + 设计师” 三级品牌矩阵:
短期(6 个月内):依托北京云阿云资源,引入 5 家 “东北首店设计师品牌”(如 Jacquemus、Maison Margiela),布局 2F 核心区域,参考 Acne Studios 首店坪效(6.5 元 /㎡/ 天),预计新增销售额 8000 万元 / 年;
中期(12 个月内):优化轻奢品牌结构,淘汰 2 家低效大众轻奢品牌(坪效<3 元 /㎡/ 天),引入 3 家 “轻奢潮牌”(如 Alexander Wang、Off-White),与柏威年形成差异化(柏威年潮牌以 “街头风” 为主,恒隆聚焦 “高端潮奢”);
建立 “品牌资源池”:由云阿云负责维护 200 + 全球设计师品牌资源,每月更新品牌拓展计划,确保招商响应速度(从品牌对接至签约不超过 3 个月)。
打造 “大连本土品牌专区”,强化文化认同:
在 B1 层规划 “大连印象” 专区(面积 1000㎡),引入 3 类本土品牌 ——①本土高端餐饮(如 “小九州” 海鲜私厨首店,面积 400㎡);②本土文化 IP 联名店(如大连博物馆 “贝雕文创 + 咖啡” 复合店,面积 300㎡);③本土高端服务品牌(如 “艺新摄影” 儿童高端摄影体验店,面积 300㎡)。专区采用 “大连老建筑元素” 装修(如星海广场、中山广场建筑剪影),同步举办 “本土品牌文化节”(每季度 1 次),预计该专区日均客流提升至 3000 人次,坪效达 5 元 /㎡/ 天(高于 B1 平均水平 15%)。
优化品牌合约与焕新机制:
新签约品牌采用 “3+2” 合约模式(3 年基础期 + 2 年续约选择权),并加入 “坪效考核条款”(连续 2 个季度坪效低于区域均值 70%,可提前解约);对低效品牌启动 “快速替换流程”,将替换周期从 6 个月压缩至 3 个月(提前储备 2-3 家备选品牌),2024 年计划替换 3 家低效品牌,预计释放面积 1500㎡,引入高坪效品牌后年增租金 200 万元。
数据来源:北京云阿云智库・商业地产项目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