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案例分享-青岛融创茂项目(六)
原创 李桂松 李富松 段小丽 云阿云智库•商业地产项目组
导读:本报告深度剖析青岛融创茂依托东方影都影视IP核心优势,直面业态同质化与体验浅表化挑战,系统规划“内容-空间-运营”三维焕新路径,为文旅商业综合体资产增值提供标杆范本。全文共89900字,由北京云阿云智库•商业地产项目组原创供稿。
作者:李桂松 |北京云阿云智库平台理事长
作者:李富松 | 北京云阿云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
作者:段小丽 | 北京云阿云智库平台公共关系总裁13811016198
影视IP赋能下的文商旅融合运营与创新实践
青岛融创茂资产增值路径专项报告
目录
一、市场分析及项目概述
二、本体 SWOT 及项目现状
三、竞品分析及应对策略
四、核心挑战及破局路径
五、定位升级与客群分析
六、招商创新及政策赋能
七、空间优化及场景创新
八、业态规划及品牌焕新
九、运营管理专项提升
十、资产优化与实施策略
十一、项目建议及行业启示
十一、项目优化建议及行业启示
基于青岛融创茂 “影视 + 非遗 + 商业” 的差异化基因与运营实践,整合 “资源投入、业态协同、用户运营、行业适配” 四大核心维度,形成可落地的项目优化策略,并提炼文旅商业行业的共性发展逻辑,为项目长期增长与行业转型提供参考。
(一)项目整合优化策略:聚焦 “特色强化 - 生态构建 - 效率提升 - 风险规避”,夯实核心竞争力
1. 深化影视非遗特色,打造不可复制的内容壁垒
1.1影视 IP 全域渗透:从“场景植入”到“体验共生”
IP 场景升级与技术赋能:
升级 “探秘华表” 主题动线,开放明星化妆间复刻区、颁奖舞台互动区,引入 AR 虚拟明星导览技术(如扫描特定标识触发 “虚拟明星讲解”),参考其华表奖分会场运营经验,结合实时红毯转播与品牌联名福利(如 “观看红毯抽明星同款商品”),将国家级影视 IP 转化为可持续流量。2024 年华表奖期间项目单日客流突破 5 万人次,升级后预计 IP 相关场景打卡量提升 40%。
迭代 “明星手印墙” 交互体验,加装动态影像屏,游客触碰手印即可触发明星问候视频、经典影视片段,支持生成 “与虚拟明星合影” 的短视频并一键分享至社交平台,预计该场景日均传播量突破 1 万次,带动年轻客群占比提升 5%。
垂直业态创新:
针对 Z 世代打造 “影视剧本杀街区”(3F),与东方影都合作获取影视剧本片段授权,开发 “《流浪地球》太空逃生”“《封神》商周战场” 等独家剧本,搭配沉浸式场景(如太空舱道具、古风布景),单场定价 198 元 / 人,参考同类业态运营数据,预计该街区首年营收突破 800 万元。
设立 “特效制作工坊”(4F),邀请影视特效团队驻场,游客可体验 “绿幕抠图合成影视片段”“制作专属影视海报” 等项目,单次体验收费 68 元,同时售卖特效主题周边(如迷你绿幕套装),形成 “体验 + 零售” 双收益。
1.2非遗资源活化:从 “静态展示” 到 “消费融合”
非遗体验场景升级:
在 2F 非遗文创街区增加 AR 非遗互动设备,如扫描崂山剪纸作品可观看 “剪纸技艺教学动画”,触摸贝雕摆件可聆听非遗传承人故事,提升体验趣味性。2024 年非遗体验区日均参与人数 200 人次,升级后预计增长至 350 人次。
推出 “非遗 + 影视” 联名体验课,如 “《封神》角色剪纸课”“《流浪地球》太空舱贝雕课”,课程定价 98 元 / 人(含材料包),并联合会员系统推出 “会员积分抵扣 20 元” 权益,预计年度课程销售突破 1 万场次。
非遗产品商业化:
与青岛非遗工坊联合开发 “影视非遗联名商品”,如《封神》主题皮影礼盒(售价 128 元)、《流浪地球》主题蜀绣挂件(售价 88 元),在 1F 中庭设置专属展柜,同时通过线上会员商城销售,预计年度非遗联名商品营收突破 300 万元。
举办 “非遗创意市集”(每月 1 次),邀请会员参与非遗产品设计(如定制影视角色非遗手作),优秀作品由项目量产并标注设计者姓名,给予销售额 5% 的分成奖励,参考其 UGC 内容传播量破百万的经验,预计市集年度参与人数突破 5 万人次。
2. 构建业态协同生态,提升全域消费价值
2.1跨业态会员与数据打通
会员体系一体化:
整合商业、乐园、酒店会员系统,建立 “融创文旅城统一积分池”,乐园消费 1 元积 1 分、商业消费 2 元积 1 分、酒店消费 5 元积 1 分,积分可兑换跨业态权益(如 1000 积分换乐园门票抵扣券 50 元、2000 积分换酒店住宿折扣券 100 元)。目前项目家庭会员超 30 万,一体化后预计会员跨业态消费率提升 25%。
分层会员权益差异化:黑卡会员(年消费 10 万元以上)可享受 “明星活动优先报名权”“乐园 VIP 通道”“酒店专属套房升级”,金卡会员(年消费 5 万元)可享受 “非遗体验课 8 折”“影视剧本杀优先预约”,预计高等级会员复购率提升至 60%。
数据共享与精准运营:
打通各业态数据平台,构建 “游客消费画像”,如针对家庭客群推送 “乐园亲子套票 + 儿童零售满减券”,针对年轻客群推送 “电竞馆 + 潮玩店组合优惠”。2024 年项目数据平台已覆盖 80% 业态,全面打通后预计精准营销转化率提升至 30%(高于行业平均 12%)。
2.2动线与营销联动
主题串联动线设计:
优化 “影视主题导流动线”,将乐园入口与 1F 明星联名快闪店(如檀健次快闪店)通过地面影视角色指引标识连接,在动线节点设置 “打卡集章点”(如集齐 3 个章可兑换餐饮 50 元券),引导客流自然穿梭。参考合肥融创茂 “乐园 + 商业 + 酒店” 联动经验,其客单价提升 20%,本项目预计动线优化后跨业态消费客群占比提升 18%。
联合营销活动:
推出 “文旅城全域套票”,如 “乐园门票 + 商业餐饮套餐 + 非遗体验课” 组合(原价 498 元,套票价 368 元),“酒店住宿 1 晚 + 乐园 2 日票 + 商业零售满 200 减 100 券” 组合(原价 1298 元,套票价 898 元),预计套票年度销量突破 2 万份,带动全域营收增长 15%。
结合影视档期开展 “全城观影联动”,如《流浪地球 3》上映期间,购买电影票的游客可凭票根在项目内享受 “餐饮 9 折、零售满 300 减 50” 优惠,同时在 1F 中庭设置电影周边展售区,预计活动期间电影相关消费带动项目销售额增长 22%。
3. 强化资源保障能力,确保策略落地
3.1资源倾斜与团队升级
资金与人力精准投入:
年度专项预算分配:将资产优化预算的 45%(约 225 万元)投入影视 IP 合作与非遗活化,其中 120 万元用于头部 IP 授权(如《哪吒 2》《封神 2》)与 IP 场景改造,80 万元用于非遗体验设备升级与联名产品开发,25 万元用于 IP 非遗活动策划。建立 “专项资金台账”,每月监测投入 ROI,要求 IP 相关投入 ROI≥1:3,非遗相关投入 ROI≥1:2.5。
专项团队组建:新增 “影视 IP 运营小组”(3 人,含 1 名 5 年以上影视 IP 合作经验的经理)、“非遗合作小组”(2 人,含 1 名熟悉青岛非遗资源的专员),明确考核指标(如 IP 小组年度引入 3 个顶级影视 IP 合作项目,非遗小组年度开发 10 款联名产品),达标团队年度奖金上浮 30%。
团队能力提升:
定期开展 “IP 运营培训”(季度 1 次),邀请东方影都 IP 专家讲解 “IP 授权谈判技巧”;“非遗文化培训”(半年 1 次),组织团队参观崂山剪纸工坊、贝雕博物馆;“数字化运营培训”(月度 1 次),联合阿里云开展数据中台应用实操,确保团队 100% 掌握核心技能。
3.2政企与长期合作
政策申报与政企联动:
对接西海岸新区文旅扶持政策,申报 “非遗 + 商业融合示范点”(可获 50-80 万元补贴)、“首店经济扶持资金”(青岛首店 20 万元 / 家、山东首店 50 万元 / 家)、“夜间经济示范街区”(照明改造补贴 30 万元 + 夜间销售额 5% 补贴),设立 “政策申报专员”,确保申报成功率≥80%,预计年度政策补贴总额突破 200 万元。
联合西海岸新区文旅局举办 “青岛影视非遗文化节”,邀请非遗传承人、影视演员参与,设置非遗技艺展演、影视 IP 非遗衍生品展等环节,政府提供公交地铁广告宣传资源,项目负责活动执行,预计活动期间客流增长 40%,项目区域影响力提升 30%。
长期战略合作:
与东方影都签订 3 年独家 IP 合作协议,约定优先获得影视 IP 授权、共享明星资源(如优先举办明星见面会)、联合开发影视主题业态,成立 “联合工作小组” 每月同步进度,避免 IP 授权纠纷。
与周大福、兰蔻、月魁星等核心品牌签订 3 年长期租赁协议,给予年租金涨幅≤5%(低于行业平均 8%)、新增空间优先选址权,联合开发 “融创茂专属产品”(如周大福 “影视主题金饰”),确保核心品牌留存率≥95%。
3.3风险规避机制
IP 与非遗合作风险管控:
IP 授权风险:优先选择国家级文化 IP(如故宫、兵马俑)或头部影视 IP(如《流浪地球》系列),签订明确的授权协议(约定范围、期限、收益分成),避免与小众 IP、版权模糊 IP 合作。2024 年某项目因 IP 版权纠纷损失 120 万元,本项目通过严格筛选,预计 IP 合作风险率控制在 5% 以内。
非遗适配风险:引入非遗项目前开展 “群众认知度调研”(样本量≥1000 份),优先选择皮影戏、手工刺绣等 “高互动性、高认知度” 项目,避免引入传统造纸术等小众且体验性弱的非遗,确保非遗业态客流达标率≥90%。
运营风险应对:
设立业态销售额预警线:单业态连续 2 个月销售额同比下降 15% 触发橙色预警(调整促销策略),连续 3 个月下降 20% 触发红色预警(启动业态汰换),2024 年项目通过该机制清退 3 家低效品牌,引入楠火锅(青岛首店)后坪效提升 200%。
数字化风险备份:数据中台设置双服务器备份,避免数据丢失;智慧系统(如 AR 导航、无人停车)配备人工应急方案,确保极端情况下运营正常,系统故障率控制在 0.5% 以内。
4. 拥抱数字技术,实现智慧运营升级
4.1全域数据平台建设
整合客流(门禁闸机、Wi-Fi 探针)、销售(商户 POS)、会员行为(小程序浏览、消费记录)数据,搭建 AI 驱动的 “智慧商业大脑”,通过算法预测消费趋势(如预判周末亲子客流高峰,提前调整 2F 亲子业态人员排班),辅助招商调整(如识别低坪效业态并分析替代方案)。2024 年项目数据平台已实现客流预测准确率 75%,升级后预计提升至 90%。
4.2数字化体验与效率提升
引入 AR 全域导航:用户打开项目小程序即可生成实时 AR 路径,搜索目标业态(如 “影视剧本杀街区”)时同步推送周边优惠,预计导航使用率提升至 60%,客群找店时间缩短 50%。
智慧节能与人力优化:通过物联网监控公共区域照明、空调能耗,自动调节功率,预计年度节省电费 180 万元;引入自助收银机(B1 光影市集 10 台)、无人停车系统,减少人工成本 80 万元 / 年,人力利用率提升 20%。
(二)行业启示:从青岛融创茂实践看文旅商业的核心发展逻辑
1. 内容赋能是文旅商业破局的核心
1.1 IP 与文化是差异化的关键
青岛融创茂通过绑定东方影都影视 IP 与青岛非遗资源,将普通商业业态转化为 “影视主题珠宝”“非遗体验课”,2024 年 IP 相关业态销售额占比 20%、非遗业态带动文化消费 500 万元,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证明文旅商业需跳出 “餐饮 + 零售” 的传统框架,结合区域特色 IP(如西安的兵马俑、成都的熊猫)或文化资源(如非遗、民俗),构建 “内容壁垒”,避免同质化竞争。
行业借鉴:西安 “长安十二时辰” 景区以唐风 IP 为核心,通过沉浸式场景与互动演艺实现日均客流 1.2 万人次;成都某商业项目以熊猫 IP 为主题,开发亲子业态与文创产品,客群停留时间延长至 5 小时,均验证了 IP 与文化对商业价值的提升作用。
1.2场景化体验是流量转化的抓手
项目通过 1F 影视 IP 打卡点、2F 非遗体验区等场景,将客群平均停留时间从 2.5 小时延长至 4 小时,复购率从 30% 提升至 55%。这说明文旅商业需从 “空间运营” 转向 “场景运营”,遵循 “主题统一、互动性强、高频更新” 原则,让商业空间成为 “可体验、可传播” 的内容载体。
行业借鉴:上海某文旅商业项目以 “航海文化” 为主题,打造 “模拟航海驾驶”“海洋生物互动展” 等场景,每季度更新主题,客群复购率提升至 45%,为场景化运营提供参考。
2. 业态协同是全域价值提升的保障
2.1打破业态孤立,构建生态闭环
青岛融创茂通过 “会员一体化、动线联动、联合营销”,推动商业、乐园、酒店协同发展,参考合肥融创茂 “三维生态” 模式,其客单价提升 20%。这表明大体量文旅商业需摒弃 “各业态独立运营” 思维,通过 “流量互通、权益互认、数据共享” 形成消费闭环,最大化全域价值。
行业借鉴:广州融创文旅城整合 “乐园 + 商业 + 酒店 + 体育场馆”,推出 “全域畅玩卡”,年度销量突破 5 万张,带动整体营收增长 18%,验证了业态协同的有效性。
2.2精益运营取代规模扩张
项目通过数据中台优化人力排班、清退低效业态,将运营成本降低 15%,坪效从 1.5 万元 /㎡提升至 2.2 万元 /㎡。这证明文旅商业已进入 “存量优化” 时代,需从 “追求面积与品牌数量” 转向 “提升单平米收益与运营效率”,通过数据驱动实现精准决策。
行业借鉴:北京某大体量综合体通过数据分析清退低效服装品牌,引入元宇宙体验业态,高坪效品牌占比从 30% 提升至 60%,坪效增长 40%,为精益运营提供范本。
3. 可复制模式是行业价值的延伸
3.1“IP + 文化 + 商业” 模式的适配性
青岛融创茂 “影视 + 非遗 + 商业” 模式可拆解为 “IP 对接、文化整合、业态融合、运营保障” 四大模块,每个模块均有标准化流程(如 IP 对接优先选择国家级或头部 IP,文化整合聚焦高认知度非遗),且可根据城市特色调整(如西安用兵马俑 IP 替代影视 IP,成都用熊猫 IP 替代),具备强复制性。
案例推演:西安某项目采用 “兵马俑 IP + 秦腔非遗 + 商业” 模式,开发兵马俑主题文创区、秦腔小剧场,预计 IP 相关业态销售额占比 18%;成都某项目采用 “熊猫 IP + 蜀绣非遗 + 商业” 模式,打造熊猫亲子区、蜀绣体验中心,预计亲子客群占比提升至 40%,均验证了模式的适配性。
附案例——
案例 1:西安某文旅商业项目(“兵马俑 IP + 非遗 + 商业”)
IP 对接:与秦始皇陵博物院合作,获取 “兵马俑 IP” 授权,开发 “兵马俑主题文创零售区”(如兵马俑复刻摆件、IP 联名服饰)、“兵马俑文化体验展”(还原兵马俑挖掘场景,设置 AR 互动装置);
非遗整合:引入西安本地非遗资源(秦腔、皮影戏、西安剪纸),在 2F 打造 “非遗文化街区”,设置秦腔小剧场(每日 2 场演出)、皮影戏体验课(周末开放);
业态融合:将餐饮业态升级为 “秦文化主题餐饮”(如兵马俑造型面点、唐代宫廷菜),零售业态引入 “非遗手作店”(游客可定制皮影、剪纸作品);
预期效果:参考青岛融创茂数据,预计 IP 相关业态销售额占比达 18%,非遗体验区客群停留时间延长至 1.5 小时,项目区域文旅打卡排名提升至 TOP3。
案例 2:成都某文旅商业项目(“熊猫 IP + 非遗 + 商业”)
IP 对接: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合作,获取 “熊猫 IP” 独家授权,打造 “熊猫主题亲子区”(熊猫 IP 儿童乐园、熊猫联名童装店)、“熊猫数字艺术馆”(3D 熊猫互动投影、数字藏品发售);
非遗整合:整合四川非遗资源(蜀绣、川剧、自贡灯会),在 3F 打造 “蜀文化非遗体验中心”,提供蜀绣手工课(与亲子业态联动)、川剧变脸体验(夜间场次);
业态融合:餐饮区推出 “熊猫主题甜品”(熊猫造型蛋糕、熊猫拿铁),零售区引入 “非遗文创集合店”(蜀绣熊猫玩偶、川剧脸谱周边);
预期效果:预计亲子客群占比提升至 40%,非遗体验业态复购率达 35%,成为成都 “亲子文旅打卡首选地”。
模式复制的风险规避
IP 授权风险:避免与 “小众 IP” 或 “版权模糊 IP” 合作,优先选择 “国家级文化 IP”(如兵马俑、故宫)或 “头部商业 IP”(如知名影视 IP、动漫 IP),签订明确的授权协议(约定授权范围、期限、收益分成),避免版权纠纷;
非遗资源适配风险:复制前需调研当地非遗资源的 “知名度 + 体验性”,优先选择 “群众认知度高、可互动体验” 的非遗项目(如皮影戏、手工刺绣),避免引入 “小众且缺乏体验感” 的非遗(如传统造纸术),导致客流不足;
运营能力匹配风险:模式复制需同步搭建 “IP 运营 + 非遗合作 + 数字化运营” 团队,避免 “只复制业态,不复制能力”。例如某城市项目盲目引入非遗业态,但未配备专业非遗合作团队,导致非遗体验课质量低下,业态运营 6 个月后关闭。
3.2风险管控是模式落地的前提
项目通过 “IP 版权审核、非遗调研、销售额预警” 等机制,规避合作与运营风险,确保模式稳定落地。这提示行业在复制模式时,需同步搭建风险管控体系,避免 “只复制业态,不复制能力”,如某城市项目盲目引入非遗业态却缺乏专业团队,导致 6 个月后关闭,需引以为戒。
4. 长期主义是资产增值的关键
青岛融创茂通过 7 年运营实现销售额突破 10 亿元,年均增长率 25%,验证了文旅商业需摒弃 “短期盈利” 思维,通过长期 IP 培育(如持续合作东方影都)、用户沉淀(如 30 万家庭会员)、内容迭代(如每季度更新 IP 场景),实现资产价值持续提升。
行业借鉴:浙江 “百城百店” 行动计划通过 “一店一主题” 长效运营,推动饭店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部分项目 5 年资产估值增长 30%,证明长期主义的重要性。
总结
青岛融创茂的整合优化策略,以 “影视 + 非遗” 特色为核心,通过 “内容壁垒构建、业态协同生态、资源保障、数字化升级” 四大路径,实现从 “单一商业运营” 到 “全域价值共生” 的升级。36 个月后,项目预计实现 “IP 相关销售额占比 25%、非遗业态营收突破 1500 万元、跨业态消费率提升 30%、资产估值增长 20%” 的目标。其行业启示则为文旅商业行业提供了三大核心参考:一是 “内容为王” 的差异化路径,需深度绑定区域 IP 与文化资源,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二是 “生态协同” 的价值提升逻辑,通过跨业态联动与数据共享,最大化全域消费价值;三是 “可复制 + 风险可控” 的模式输出框架,为不同城市的文旅商业项目提供标准化与在地化结合的运营范本。
未来,随着消费需求的持续升级与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青岛融创茂还可进一步探索 “影视非遗元宇宙体验”(如打造虚拟非遗工坊、影视 IP 数字分身互动)、“绿色低碳运营”(如引入光伏照明、可循环非遗材料)等创新方向,持续巩固 “影视 + 非遗 + 商业” 的标杆地位。而行业则可依托此类项目的实践经验,推动文旅商业从 “流量争夺” 向 “价值深耕” 转型,最终实现商业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向共赢。
(三)模式落地关键成功要素
为确保 “影视 + 非遗 + 商业” 模式在青岛融创茂及其他项目中有效落地,需重点关注以下四大关键要素,这也是从项目实践中提炼的核心经验:
1. 在地资源与项目定位的深度匹配
核心逻辑:模式成功的前提是 “不盲目复制,重在地适配”。青岛融创茂的影视 IP 选择(依托东方影都)、非遗资源整合(聚焦青岛崂山剪纸、贝雕),均与项目 “影视文旅综合体” 定位高度契合,避免了 “IP 与项目脱节、非遗与消费割裂” 的问题。
实操建议:其他城市项目落地前,需开展 “在地资源调研”,包括区域 IP 资源(如西安的兵马俑、杭州的西湖文化)、非遗项目知名度与体验性(优先选择 “能互动、可消费” 的非遗)、客群结构(如家庭客群为主则侧重亲子向 IP 与非遗体验)。例如成都某项目调研发现本地客群中 35% 为亲子家庭,因此将熊猫 IP 与蜀绣非遗结合,开发 “熊猫蜀绣亲子手作课”,首月参与人数突破 3000 人次。
2. 专业团队与能力体系的支撑
核心逻辑:模式落地需 “专业人做专业事”,青岛融创茂通过组建 “影视 IP 运营小组”“非遗合作小组”,确保 IP 对接、非遗活化等环节的专业度,避免因团队能力不足导致模式 “空转”。
实操建议:项目需构建 “三维能力团队”——IP 运营能力(熟悉 IP 授权谈判、IP 场景设计)、非遗活化能力(了解非遗传承需求、非遗产品商业化路径)、数字运营能力(掌握数据中台应用、精准营销工具)。可通过 “内部培养 + 外部引进” 结合的方式搭建团队,如从影视公司引进 IP 经理、从非遗保护机构聘请顾问,同时定期开展跨部门培训(如 IP 小组与非遗小组联合研讨 “IP + 非遗” 产品开发)。
3. 短期效益与长期价值的平衡
核心逻辑:模式运营需避免 “重短期流量,轻长期沉淀”。青岛融创茂在 IP 活动策划中,既通过 “华表奖分会场”“明星快闪店” 获取短期客流(如单日 5 万人次),也通过 “会员积分体系”“非遗体验课长效运营” 实现用户长期沉淀(如 30 万家庭会员),确保项目收益的可持续性。
实操建议:项目需制定 “短期 - 中期 - 长期” 三级目标体系 —— 短期(1-6 个月)聚焦 IP 活动引流与政策补贴申报,快速提升客流与降低成本;中期(7-18 个月)聚焦会员沉淀与业态协同,提升客单价与复购率;长期(19-36 个月)聚焦模式输出与品牌增值,实现资产估值提升。例如青岛融创茂短期目标为 “IP 活动带动客流增长 30%”,中期目标为 “会员跨业态消费率提升 25%”,长期目标为 “资产估值增长 20%”,三级目标相互衔接,确保项目稳步发展。
4. 政策资源与市场机制的协同
核心逻辑:模式落地需 “借政策东风,靠市场驱动”。青岛融创茂通过申报西海岸新区 “非遗 + 商业融合示范点”“夜间经济示范街区”,获取政策补贴与宣传资源,同时通过 “IP 联名产品销售”“非遗体验课收费” 等市场机制实现盈利,形成 “政策支持 - 市场盈利” 的良性循环。
实操建议:项目需建立 “政策申报 - 市场运营” 联动机制 —— 政策申报专员定期跟踪地方文旅、商业扶持政策(如首店补贴、文化消费补贴),运营团队根据政策导向调整运营策略(如政策鼓励夜间经济则优化夜间业态与活动)。例如青岛融创茂根据 “西海岸新区首店经济补贴政策”,加大首店品牌引入力度,2024 年引入 12 家青岛首店,获得政策补贴 240 万元,同时首店品牌带动销售额增长 18%,实现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收益。
附录一:青岛融创茂项目核心数据汇总
一、销售额数据
2023 年
销售额:10.5 亿元。增长核心源于 “影视 + 非遗 + 商业” 场景深度融合,依托东方影都全年 95 场影视活动(含剧组探班、影视首映)流量,打造 “影视打卡 - 非遗体验 - 消费转化” 闭环,带动影视关联业态(周边零售、主题餐饮)与非遗业态销售额占比达 41%。其中,区域首店表现亮眼,引入的 8 家区域首店(含影视 IP 授权店、非遗文创集合店)单店年均销售额超 420 万元,拉动整体零售消费增长 9%;餐饮业态中,青岛海鲜特色餐饮、非遗小吃销售额占比达 38%,同比提升 6%。
2024 年
销售额:12.0 亿元,同比增长 14.3%。增长驱动力来自影视 IP 联动与首店集群扩容:全年调改品牌 78 个、调改面积超 7500㎡,引入 “融创茂 X 东方影都” 影视主题特展、非遗技艺展演等活动,重点影视活动单日关联消费突破 580 万元。影视周边零售、非遗文创业态增速领先,销售额分别增长 28% 和 31%;主力店融创乐园、精品超市关联消费(如亲子客群游乐后采购、游客伴手礼选购)增长 25%。
2025 年前三季度
销售额:7.2 亿元,同比增长 15%。关键增长节点集中在暑期影视旺季与节假日:春节期间推出 “影视非遗新春汇”,联动西海岸新区文旅资源,假期销售额提升 40%,外地游客消费占比达 41%;暑期档叠加热门影片首映活动,日均销售超 1500 万元,影视活动日销售额峰值达 2300 万元。非遗体验工坊、影视沉浸式体验店销售额增长显著,分别提升 45% 和 42%,契合客群文化消费升级需求。
二、客流量数据
2023 年
客流量:1900 万人次(日均 5.2 万人次),停车场使用率 88%。客群以 25-45 岁家庭客群与青年影视爱好者为主(占比 72%),影视活动日及节假日客流占比达 58%,“非遗市集”“影视开放日” 等活动单场平均引流 3.2 万人次。东方影都与购物中心联动效应显著,带动商场日均客流增长 20%;地铁 13 号线接驳优势突出,轨道交通带来的客流占比达 38%。
2024 年
客流量:2242 万人次(日均 6.1 万人次),同比增长 18.0%。影视引流成效凸显:全年举办影视活动及非遗主题活动超 130 场,其中热门影片首映礼、非遗大师工坊等重点场次单场客流超 5.5 万人次,影视客群向商业区域转化率达 52%。高频客群(月均到店≥3 次)占比提升至 12%,多为家庭客群及影视爱好者,平均停留时长 3.0 小时,较普通客群高 1.3 小时;非遗主题街区改造后,带动周末客流增长 21%。
2025 年前三季度
客流量:1345 万人次,同比增长 15%。影视旺季客流爆发明显:春节 “影视非遗新春汇” 吸引省内外游客,周末客流同比提升 39%,外地游客占比达 43%;暑期档热门影片首映期间,客流峰值达 14 万人次,平日日均客流稳定在 6.5 万人次,周末峰值达 9.5 万人次。非遗体验区、餐饮区域客流密度最高,占商场总客流的 59%。
三、租金收入数据
2023 年
平均租金:180-300 元 /㎡/ 月(注:文旅商业综合体以月租为核心计价方式,契合行业惯例),租用率 93%。租金定价差异化显著:首层影视 IP 联动零售区租金最高(260-300 元 /㎡/ 月),非遗体验、亲子业态根据面积提供灵活定价(200-250 元 /㎡/ 月),餐饮业态租金集中在 180-220 元 /㎡/ 月。推行 “基础租金 + 流水抽成” 组合模式(月流水≥35 万元抽成 5%),热门非遗品牌、影视周边品牌租金收入增长 14%,带动核心区域整体租金提升 9%。
2024 年
租金收入:同比增长 15%,坪效达 1.8 万元 /㎡。品牌优化驱动租金提升:淘汰 9% 低坪效品牌(如传统快消、低效服务类),引入 15 个高潜力首店品牌、文化体验品牌,核心零售区坪效提升 20%。对租期≥3 年的优质品牌提供 6% 租金优惠,续约率达 81%,保障租金收入稳定;数字化管理系统落地(如客流热力监测、智能能耗管控),降低运营成本 10%。
2025 年规划
目标租金增长 20%,核心策略包括:
业态优化:提升文化体验、影视非遗关联业态占比至 62%,重点打造 “影视 IP 主题专区”“非遗工坊集群”,实现租金溢价 12%-18%;
品牌升级:引入影视 IP 授权轻奢品牌,计划将高端品牌租金占比提升至 38%,提供定制化装修补贴吸引优质首店;
增值服务:深化会员数据赋能,为品牌提供精准营销方案(如影视活动联动推广),收取 6%-10% 的营销服务费,补充租金收入。
四、品牌调整数据
2023 年
引入 22 个新品牌(含 8 家区域首店),涵盖影视文创(如东方影都授权商品店、经典影片主题店)、特色餐饮(如青岛海鲜主题餐厅、非遗小吃集合店)、体验业态(如影视沉浸式剧本杀、非遗手作工坊)。淘汰 8 家定位不符或经营低效品牌(如传统百货、低客流服饰店),优化 10% 营业面积,调整后非遗文创零售区销售额增长 26%。重点打造 “影视非遗文创专区”,集聚 30 + 文化品牌,年客流量 180 万人次,销售额达 3.8 亿元。
2024 年
品牌汰换率 10%,聚焦 “影视深化 + 非遗活化” 双升级:新增 “影视元宇宙体验专区”(含 VR 影视场景还原、非遗数字互动),会员复购率达 65%;升级 “夜间文化消费区”,引入非遗夜场工坊、影视主题酒吧,晚间(19:00 后)文化消费占比达 37%。通过业态联动,带动周边餐饮、零售消费提升 19%;区域首店数量增至 15 家,首店品牌年销售额占比提升至 14%。
2025 年计划
核心方向 “文化赋能 + 体验升级”:
业态新增:打造 “户外影视广场”,引入露天放映厅、非遗展演舞台等,目标坪效 2.3 万元 /㎡;
会员赋能:升级 “Sunlife 会员体系”,推出 “影视非遗专属权益包”(含首映礼门票、非遗大师课),计划带动会员消费额年增 25%;
品牌调整:品牌汰换率控制在 8%,重点引入绿色文创品牌、国潮影视衍生品牌,打造 “可持续文化消费专区”,契合客群消费趋势。
五、战略调整与行业地位
资本投入
2024 年:投入 1.5 亿元,重点用于三方面 —— 数字化系统升级(影视客流分析平台 480 万元、AI 招商匹配系统 420 万元)、体验业态优化(影视体验区改造、非遗空间升级)、交通接驳提升(地铁口联动导视、智能停车扩容),提升运营效率与顾客体验。
2025 年预留 1.3 亿元:用于国际影视 IP 品牌引进(瞄准影视文创轻奢、非遗跨界品牌)、年度主题活动打造(如 “青岛影视非遗文化节”)、跨区域营销推广(联动青岛文旅、东方影都影视集团),进一步扩大 “影视 + 非遗” 文商旅融合标杆影响力。
数字化进展
会员规模达 40 万(年增 40%),私域流量交易规模超 3.8 亿元,通过数字化精准推送(如影视活动预告、非遗上新提醒),会员复购率提升 22%。搭建 “线上影茂生活平台”,实现影视票与商业消费券联动销售,线上带动线下销售额年增长 45%;推出智能导览小程序(含影视场馆导航、非遗体验预约),顾客满意度提升至 89%。
行业坐标
销售表现:2024 年销售额增速 14.3%,高于青岛区域商业综合体均值(10%),在西海岸新区文旅商业项目中销售额、客流增速均位居首位。
定位优势:以 “影视 + 非遗 + 商业” 为核心定位,融合 “文化零售 + 沉浸体验 + 家庭消费”,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是青岛文化旅游、家庭休闲的首选地,获评 “年度全国文商旅融合示范项目”“青岛非遗活化商业标杆”。
核心挑战:西海岸新区文旅项目竞争加剧,需持续强化影视 IP 独家性与非遗体验创新性;文化消费需求迭代快,需加快虚实融合体验落地,提升个性化服务能力(如定制化影视衍生产品、非遗手作专属套餐),巩固区域文化商业主场地位。
数据来源:北京云阿云智库・商业地产项目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