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云阿云智库平台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办法

云阿云智库平台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办法

云阿云智库平台理事长办公室发布

授权编者按:《云阿云智库平台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办法》。本附件旨在构建一个从思想萌芽到成果转化与影响的、全链条、精细化、标准化的科研管理体系,确保云阿云智库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能达到国家水准、世界水准。

附件二:

云阿云智库平台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与依据】

为规范云阿云智库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科研项目的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研究质量,保障研究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高效性,确保研究成果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依据《云阿云智库平台理事会章程》及国家有关科研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以平台名义发起、组织、承接的所有科研项目,包括:

1.国家部委及各级政府委托的重大决策咨询项目。

2.国家科技计划、社会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

3.国际组织、外国政府或机构合作的国际项目。

4.平台自主设立的战略性、前瞻性、储备性研究项目。

5.企业、社会组织委托的横向咨询项目。

6.接受捐赠设立的专项研究项目。

第三条【管理原则】

科研项目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1.使命导向原则: 紧密围绕平台宗旨与国家战略需求确立研究方向。

2.质量至上原则: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追求卓越与创新。

3.过程精细原则: 对项目立项、执行、验收、转化各环节实施精细化、闭环管理。

4.权责对等原则: 明确项目负责人、研究团队、管理部门及各委员会的职责与权限。

5.动态优化原则: 建立项目动态监测与调整机制,及时优化研究路径与资源配置。

6.合规安全原则: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科研伦理、保密与安全规定。

第四条【管理组织架构】

1.理事会: 负责审批平台科研发展战略、重大科研项目布局及重大资源投入。

2.学术委员会: 作为最高学术评议机构,负责项目立项评审、中期评估、结项验收的学术把关,裁定学术争议。

3.平台秘书长/管理层: 负责科研工作的总体规划、组织协调、资源保障与日常行政领导。

研究部/中心: 作为项目执行的实体单位,负责本领域项目的组织、推荐与过程督促。

4.项目管理办公室(PMO): 为常设职能机构,负责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服务与监督,包括指南发布、形式审查、合同管理、经费拨付、进度跟踪、成果归档等。

5.项目负责人(PI): 对项目的执行进度、研究质量、经费使用、团队管理及最终成果负全面责任。

第二章 项目分类与指南发布

第五条【项目分类】

根据来源与性质,平台项目分为三类:

1.A类(国家使命项目): 直接承接的国家部委应急、重大、机密性决策咨询任务。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特殊管理流程,在确保质量与保密的前提下,简化审批程序。

2.B类(竞争性项目): 通过申报从外部竞争获得的纵向、横向及国际合作项目。管理严格遵循本办法及项目来源方的具体要求。

3.C类(自主设立项目): 平台为培育新兴方向、激励青年人才、开展长期基础研究而自主设立的项目。实行“公开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

第六条【需求征集与指南发布】

1.需求来源: 建立“国家政策动态跟踪系统”、“企业社会需求对接机制”与“全球趋势扫描机制”,多渠道汇集研究需求。

2.指南形成: 学术委员会牵头,定期(如每半年)对研究需求进行凝练与论证,形成《云阿云智库平台研究项目指南》。

3.指南内容: 指南应明确重点研究方向、研究目标、预期成果形式、申请资格、经费概算、申报截止日期等。

4.发布渠道: 指南通过平台内部系统、官方网站及合作渠道公开发布。A类项目可根据要求定向组织。

第三章 立项管理

第七条【申请与受理】

1.申请人须为平台全职或兼职研究人员,具备履行项目职责的能力和时间。

2.申请人须按要求填写《云阿云智库平台科研项目申请书》,内容应包括研究综述、核心问题、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创新之处、预期成果、研究计划、团队构成及经费预算等。

3.申请材料由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统一受理并进行形式审查。

第八条【评审与立项决策】

实行严格的同行评议与学术委员会决策制度。

1.通讯评审(双盲): 对通过形式审查的B类、C类项目申请书,由PMO组织至少3名外部同行专家进行双盲通讯评审。评审专家重点评估项目的创新性、必要性、可行性及预期影响力

2.会议评审: 学术委员会召开立项评审会,听取通讯评审意见和项目申请人的答辩(如有必要),对项目进行综合评议。

3.评审标准:

①战略契合度(30%): 与平台使命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匹配程度。

问题重要性(25%): 所研究问题的理论价值或现实紧迫性。

方案创新性(20%): 研究思路、视角、方法或工具的原创性。

团队胜任力(15%): 团队的知识结构、研究基础与执行能力。

成果可行性(10%): 预期成果的明确性、可达成性及转化前景。

4.立项审批:

①A类项目:由秘书长根据任务要求直接指定负责人,报学术委员会备案。

②B类、C类项目:学术委员会根据评审结果,形成立项建议名单,提交秘书长批准。

5.公示与异议处理: 批准立项的项目名单在平台内部公示5个工作日。对公示项目有异议的,可向学术委员会实名提出,学术委员会负责调查并作出结论。

第九条【任务书签订与启动】

1.批准立项的项目,须签订《云阿云智库平台科研项目任务书》。任务书是项目执行、检查与验收的根本依据。

2.任务书应明确约定研究内容、考核指标、成果形式(如:内参专报、公开报告、学术论文、政策草案、数据产品等)、进度安排、经费预算及知识产权归属。

3.任务书签订后,项目正式启动,PMO为项目建立独立档案并下达启动通知。

第四章 研究过程管理

第十条【项目负责人责任制】

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拥有在研究方向、团队组织、经费使用(在预算范围内)等方面的自主权,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一条【进度报告制度】

1.季度简报: 项目负责人每季度向PMO提交一份电子版《项目进度简报》,简要说明进展、成果、遇到的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2.中期检查: 对于研究周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在执行满一年时,由学术委员会组织中期检查。项目负责人须提交《中期检查报告》并进行答辩。中期检查重点评估:

①研究进度是否符合计划。

已取得成果的阶段性质量。

是否存在重大方向性偏差或风险。

经费使用是否合理。

3.检查结果应用: 中期检查结果分为“优秀”、“良好”、“通过”、“警告”和“终止”。对评为“警告”的项目,限期整改;对评为“终止”的项目,停止拨款,并视情况追回已使用经费。

第十二条【重大事项变更】

1.项目研究目标、内容、负责人、核心成员、完成时间等发生重大变更时,项目负责人须及时提交书面申请,经所在研究部/中心同意,报学术委员会审批、PMO备案。

2.因不可抗力无法按期完成的项目,可申请一次延期,延期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年。

第十三条【经费管理】

1.项目经费纳入平台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2.项目负责人应按照任务书预算和平台《财务管理制度》使用经费。PMO和财务部门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审计。

3.经费报销实行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主管联签制度,大额支出需经秘书长审批。

第十四条【科研数据与档案管理】

项目组须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完整地收集、整理和研究相关的原始数据、文献资料、会议纪要、调研记录等,并按要求提交PMO归档,确保研究过程的可追溯、可复查

第五章 成果验收与结项管理

第十五条【结项申请】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须向PMO提交《结项验收申请书》及全套研究成果。

第十六条【成果形式与质量要求】

1.成果形式多元化,包括但不限于:

①核心决策产品: 《云阿云内参》(绝密/机密/秘密)、《政策要报》、《紧急情况反映》。

公开研究报告: 深度研究报告、行业白皮书、年度展望等。

学术出版物: 高水平学术论文、专著、编著。

社会传播产品: 评论文章、媒体专访、短视频、政策解读手册。

政策性成果: 法律法规/规划草案、实施方案、评估报告。

2.所有成果均须标注“云阿云智库平台研究成果”及项目编号。

3.成果质量须经过平台内部质量预审,确保政治方向正确、事实数据准确、逻辑论证严密、政策建议可行、文字表达精炼。

第十七条【验收评审】

1.由学术委员会组织验收评审专家组。专家组由平台内外相关领域权威专家、潜在用户方代表(如部委官员)共同组成。

2.验收评审会由项目负责人进行成果汇报,专家组进行质询和评议。

3.验收评审重点考察:

①研究成果是否全面完成任务书约定的考核指标。

研究成果的学术深度、创新程度与实践价值

政策建议的前瞻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成果可能产生的实际或潜在影响力

第十八条【验收结论】

1.验收结论分为 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四档。

2.结论为“合格”及以上的项目,准予结项,PMO办理结项手续。

3.结论为“不合格”的项目,给予不超过6个月的修改期。修改后再次验收仍“不合格”的,作撤项处理,通报批评,项目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新项目,并视情况追回部分或全部项目经费。

第六章 成果转化、传播与影响力管理

第十九条【成果分级与发布渠道】

1.建立成果分级分类发布机制。

①绝密/机密级: 通过专用渠道直接报送指定国家部委领导。

内部参考级: 通过《云阿云内参》系统报送相关部委司局级领导。

公开报告级: 通过平台官网、新闻发布会、年度论坛等渠道向社会发布。

学术论文级: 推荐至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发表。

2.PMO与传播部门协同,为每个结项项目制定《成果传播与转化方案》。

第二十条【政策影响力追踪】

1.建立成果影响力追踪反馈机制。定期回访成果报送部门,了解研究成果被批示、采纳、应用的情况,并收集反馈意见。

2.将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国家政策文件吸收采纳作为项目绩效评估的核心指标。

第二十一条【社会影响力塑造】

1.通过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国际传播平台,将公开研究成果转化为易于传播的形式,引导公众认知,塑造理性舆论。

2.定期举办高规格的成果发布会、政策研讨会、国际对话会,主动设置议题,引领公共讨论。

第二十二条【学术影响力提升】

1.鼓励项目成果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支持英文论著的出版与推广。

2.将成果纳入平台知识库,促进内部知识共享与跨项目协同。

第二十三条【知识产权管理】

1.项目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原则上归平台所有,项目团队成员享有署名权。具体约定以任务书为准。

2.平台负责对具有重大价值的专利、软件著作权、数据库等知识产权进行申请、保护和运营。

第七章 项目档案与知识管理

第二十四条【全程归档】

项目结项后三个月内,项目负责人须将全部项目档案(包括申请书、任务书、进度报告、中期报告、结项报告、原始数据、成果全文、评审意见、影响力证明等)的电子版和纸质版移交PMO归档。

第二十五条【知识库建设】

PMO负责建立和维护“云阿云智库知识管理系统”,对归档成果进行标引、分类和存储,形成平台的核心知识资产,供授权人员检索、学习和再利用。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解释权】

本办法由云阿云智库平台理事会授权学术委员会与平台秘书长共同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特殊项目】

对于国际合作、应急研究等特殊类型项目,可在遵守本办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生效日期】

本办法自理事会审议通过并报理事长审核签署之日起生效。


2025-11-1点击数/观注度 5
 
咨询电话 13811016198 (段小丽)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